最近有传言称,在广州、宁波等地出现了埃博拉病毒感染者。这些传言随后都被有关方面确定为不实消息。虽然是一场虚惊,但随着全球范围内防控埃博拉形势的日益严峻,人们的担忧和焦虑在增长,“我们准备好了吗”之类的疑问被越来越多地提出来。
根据世卫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在埃博拉疫情最为严重的三个国家——利比里亚、几内亚和塞拉利昂,病毒已经造成9191人感染,其中4546人死亡。疫情已经从西非蔓延至美国、欧洲等地。全球化包括了疾病的全球化。在人流、物流全球流动的时代,独善其身、拒病毒于国门之外,并不现实。
近年来,中国人已成为非洲大陆上人数最多的“外国人”,国内不少城市也有相当数量的非洲人。随着人口流动的频繁、规模的扩大,病毒传播的风险也在增大。不能完全做到拒病毒于外,我们就要努力防控于内。国家卫计委最近要求,各地本月底之前完成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自查,做好国内可能出现的医疗救治准备工作。
每一次新的疫情来袭,本能地产生焦虑乃至恐惧,是一种常见心态,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未知事物的不安。埃博拉是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致使沿岸村庄生灵涂炭,埃博拉病毒因此得名。埃博拉病毒可怕之处在于,既没有治疗的特效药,也没有防疫的疫苗,死亡率高达60%-70%。
对于埃博拉,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但也不必陷入恐慌。经历多次公共卫生事件考验的中国人,对于疫情应该有科学的态度。与国人曾经闻之色变的非典不同,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靠体液传播。从传播渠道来说,传染性要比非典弱,甚至不如普通流感。只要不接触患者的呕吐物、血液、排泄物等,医护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就不会感染埃博拉病毒。
防患于未然,尽早发现传染病异常发生苗头,实现关口前移,是防控传染病的关键策略之一。庆幸的是,非典过后,我国传染病预警技术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对包括鼠疫、霍乱、埃博拉出血热等33种传染病监测数据自动分析、实时识别、实时追踪。目前有9个课题、10个国家级研究单位在从事埃博拉病毒研究,包括检测方法、诊断试剂开发、疫苗和药物等,为应对埃博拉疫情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人们有理由相信,发挥好现有公共卫生体系的作用,把各项防疫措施做得细致扎实,埃博拉在我国可防可控,更不会出现大面积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埃博拉疫情暴发,感染者和死亡者都已超过此前37年来的总和,使人类面临共同挑战。当埃博拉在非洲肆虐、美日等国医疗队纷纷撤离之时,中国医疗队不仅没撤离,除了提供大量的医疗物资外,还增派了医疗队和防疫队。中国疾控中心移动实验室进驻非洲,我军首次派医疗队赴国外执行抗击疫情任务,最大限度确保医务人员“零感染”和住院患者“零交叉感染”。中国医疗队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以实际行动支持了非洲抗击疫情。但随着疫情的加重和复杂化,越来越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只有不同肤色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人类才能以“协作之药”遏制猖獗的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