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老龄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比例已超22%,面对老龄化趋势,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医养结合试点,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我市的养老服务体系?昨天,由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和本报联合推出的“民意直通车”来到仪征市,与市人大代表吴祝平一道,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现场 全市首家公立医院所办护理院亮相仪征
我们首先驱车来到仪征市民政局,大楼的三四层就是由仪征市民政局和仪征市中医院联合打造的护理院,专门收治失能或半失能老人以及肿瘤晚期患者,去年10月底正式投运。这也是全市首家由公办医院开办的护理院。
走进一间病房,里面有电视、空调,还有独立的卫生间。中午11时,84岁的刘正文老人在护工的照顾下边吃午饭边看电视。他告诉记者,自己高血压、中风十多年,一直都需要人照顾。3年前老伴去世,子女又忙于工作,花钱请人上门照顾又不满意。两个月前,他来到了护理院。这里硬件设施好,负责照顾自己的都是专业的医护人员,住在这里很放心。
护理院负责人告诉记者,像刘正文这样需要进护理院的老人并不少。如今,几乎每家医院都有一批滞留在医院的重病、重病后遗症病人,他们如果一直住在医院,会占用医疗资源,如果回到家里,又不能得到专业护理。为此,去年10月,仪征市民政局和仪征市中医院联合兴办护理院,收治失能或半失能老人以及肿瘤晚期患者,专门提供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首批共开放了50个床位。
“一个病人每个月在护理院的开销在3500元左右,这对于不少普通退休职工来说,经济压力较大。”该负责人坦言,因此造成了很多人想来却“来不起”。
建议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医养结合
市人大代表吴祝平表示,老龄化带来一系列问题,整合资源促进医养结合,首先需要的就是政策支持。他表示,实践证明,医养结合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群众的养老理念、支付能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护理机构因规模不大运转成本较高,需要切实可行的财政、医疗保险政策的引导。仪征护理院运行以来,仅收住了8名老人。“不是群众不想来,而是每月3000多元的费用超出了不少老人的承受能力。如果医保政策给予更大的支持,减轻群众的负担,那么无疑会有更多老人走进护理院。”
从养老到群众更关注的医改话题,吴祝平表示,首先医改要体现公益性,让群众感受到医改的好处,同时,要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他建议,要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以及18个县域内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建立全扬州市域内医疗服务体系的大构架。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偿力度,包括政府财政的直接投入、医疗保险补偿等。建议可改革医保支付方式,通过医保制度促进公益性的实现。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消除药品及卫生材料虚高价格,建立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体系,在规范考核的基础上,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医务人员的薪酬制度。拓展医疗服务范围,建立集医疗、养老、护理、康复、保健于一体的健康服务产业,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何瑞琳)
来源:扬州网-扬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