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区域医疗高地 打造“健康徐州”品牌 市卫计委多措并举服务“三个作用” |
|
||
|
||
|
||
|
||
|
||
|
◎徐州日报记者 周婕 通讯员 谈建荣 网上预约挂号、自助打印检验报告、电子叫号取药……您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如今看病就医更快捷了,原本需要排长队、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才能完成的项目,现在只要轻点鼠标或手机就能轻松“搞定”。没错,随着我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徐州医疗卫生工作正在更多地惠及民生。 当前,我市正处于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如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发挥“三个作用”主动作为?徐州卫计人有着清醒的认识:发挥“三个作用”,在卫生计生领域突出表现在,推动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打造,主攻方向是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根本途径是打造医疗服务的高地。瞄准这一定位,一系列改革之举扎实推进,我市的卫生惠民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充分拥有医疗健康服务的获得感持续增强。 今年,是我市综合医改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推进淮海经济区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攻坚阶段。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徐州卫计人又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以健康徐州建设、打造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为主线,全面深化综合医改试点,优化生育全程服务管理,提升卫生计生服务能力,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大力发展中医药,打造区域性医疗卫生高地各项工作,让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 精准发力 打造区域医疗卫生高地 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是城市竞争力的体现。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徐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医疗资源。近年来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医疗卫生领域取得长足发展。目前全市人均期望寿命逐年提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均控制在较好水平,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称,我市是全国100个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之一,去年是我市综合医改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二年。这一年,我市深化医改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基础建设明显提速,专科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区域性医疗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形成了完善的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全市三级医院16家,居全省前列、淮海经济区之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建成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8个、示范村卫生室32个。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市中心医院新城区分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东院正式投入使用,市第一人民医院、市北区股份制医院等一批重大新建、改扩建项目正在加紧实施。多元化办医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共有非公立医疗机构1035家,占医疗机构总数的22.41%。 今年,我市将以实施卫生城建重点项目为抓手,不断优化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加快推进市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北区股份制医院建设,统筹做好市中医医院东院建设。发挥徐州市高端医学会诊中心的作用,加强与北京、上海、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医学技术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创建胸痛、创伤和卒中三大救治中心。培养造就一批医学领军人才、重点人才和创新团队。全市遴选50名以上青年医生列入省青年人才,遴选3—5个医学重点学科、10—20名医学重点人才列入省市共建,发展一批高水平健康服务产业,不断提升我市医疗服务能力,打造淮海经济区区域医疗卫生高地。 补齐短板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长期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足,是我市卫生事业的短板。为此我市积极探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有效模式,着力在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分级诊疗制度构建、精准帮扶等环节上做文章。“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乡镇医疗机构门庭冷落”的现状正在改变。 2016年,我市共争取中央及省级项目137个,资金1.06亿元,扶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684台。创成17个国家级群众满意卫生院、10个省示范乡镇卫生院、60个省示范村卫生室,数量居全省之首。云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授予首批“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破了苏北地区的空白。新建、改建284个卫生室,全市达到省示范建设标准的村卫生室占17.7%,居全省前列。 此外,我市率先在全省实施了“两病”一体化管理分级诊疗改革试点,全面推行家庭医生个性化签约服务。截止到目前,开展家庭医生制度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100%,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协议签约率达到50%以上。通过制定项目实施方案、落实专科医生进社区、建立通报、督察和绩效考核制度等措施,不断完善分级诊疗政策保障体系。以老年人、孕产妇、0—6岁儿童、残疾人、慢性病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等人群为重点,加快建立签约服务关系,扩大家庭医生制度覆盖面,年内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创新对口支援方式,推进城市三级医院组团式精准帮扶县级医院,进一步提高精准帮扶成效。年内将实现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 据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健康徐州”建设契机,今后我市将通过四方面工作“补短板”,包括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通过综合改革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活力;推进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加强基层和薄弱领域卫生技术人员尤其是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工作等。 “互联网+医疗” 智慧医疗服务惠及于民 “互联网+健康医疗”是个新概念,但事实上在智慧医疗和人口健康信息化方面我市一直以来均有推进。据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已率先实现居民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的融合应用和共享,市县两级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初步建成,全市基层医疗卫生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实现全覆盖,目前90%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能够应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智能健康预约挂号平台、微信导医就诊等数字健康服务,获得了市民普遍点赞。 与此同时,我市还重点推进“五大中心建设”和完善“两病”项目的信息化协同管理功能。推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心电、病理、检验等五大中心建设。基于全市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强化电子健康档案、人力资源库、家庭医生服务资源等基础资源库建设,推广普及居民健康卡,有效实现签约居民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间诊疗信息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的互联共享和业务协同。 据了解,下一步,我市“互联网+健康医疗”的工作重点将放在创建医疗健康信息惠民服务新模式上。一方面,加快推进大数据在医疗健康服务创新中的深度应用。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互连网+医疗健康”的应用示范,开展预约诊疗、疾病管理、线上支付、在线随访等业务应用,进一步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弘扬国医 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以其独特优势在保障市民身心健康、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州拥有悠久的中医药历史和中医药文化渊源。目前,我市拥有三级中医院2个,二级中医院5个。7个县(区)获得国家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8个县(区)获得省级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中医药事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实现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我市连续6年开展“中医药就在你身边”中医药健康巡讲活动,2016年我市还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江苏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周活动,组织中医药健康讲座156场次,直接受益群众12万人次。 “下一步,我市将制定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的配套政策。”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透露,配套政策将着力发展几项重点措施,包括加强中医临床科室建设,积极培育中医药人才,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提升中医药服务内涵和质量。深入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疾病中的作用。加大中医药文化惠民力度,促进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生命健康,是民生所愿,病有所医,是民生所系。我市医疗卫生系统以理念创新、项目推进和能力提升的有机融合,推动全市卫生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努力在徐州发挥“三个作用”中有所作为。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健康徐州”的目标不日必将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