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底刚上房的贾汪安置房小区泉城国际花都C区
3年前,江苏徐州贾汪区的刘志荣老人接送大孙子龙龙上学时,骑电动车要跨过一条铁路线,骑行近3公里;而今,68岁的他继续承担接送小孙女乐乐的任务,步行穿过门口的玉带河公园,用不了5分钟就能到幼儿园。他说,现在这些便利都是托了棚改的福。
老人住的康馨园即是贾汪区的棚改安置房项目,位于贾汪新城的核心区内,西邻玉带河景观长廊,北靠新城区行政中心和市民广场,“前边是农贸市场,后面有医院。”
贾汪因煤而兴,曾是江苏省的煤炭基地,而随着资源枯竭留给它的不光是财力的薄弱和基础设施落后,更有总面积约510万平米的棚户区,涉及居民4.8万户,贾汪也因此成了徐州市棚改任务最重的地区。
据了解,贾汪区自2010年启动棚户区改造工作,已累计改造了夏桥、永兴、大泉等在内的7个棚户片区286.76万平米,新建了康馨园、泉城国际花都等在内的安置房项目22个,总建筑面积达191.64万平米,14021户居民由此告别了面积小、设施陈旧、居住拥挤的旧房老屋。按照江苏省和徐州市的最新要求,2015-2017年,贾汪区还有超过212万平米的棚户区需要改造,还需要再建设254万平米的安置房,预计总投资额将超过64亿元。
“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与广大居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相关,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责任工程,也是改善市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载体。”区委书记曹志表示,让人民群众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用领导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做好棚改工作责无旁贷。他甚至说,举债也要进行棚改,因为“改的不仅是城市面貌,更是城市发展的希望与信心”。
“安置房建的比商品房还好”
“这里是贾汪城区位置最好的地段之一,周边的配套设施也非常完善,环境绿化和物业管理比商品房小区都要好。”同样住在康馨园的陈明新说。据了解,这个小区有2200多户,除了5栋保障房,其余全是安置房,总建筑面积有26万多平米。
58岁的闫勤夫妇原来住在大泉街道焦庄村,“以前就三间老瓦屋和一个院子,环境差不说,路还不好走。”2014年,焦庄村纳入棚户区改造规划,“按照政策,我用原来的老房子,又加了8万元,换了2套楼房。”在泉城国际花都C区物业管理中心,刚拿到房门钥匙的她正盘算着如何装修这套126平米的房子,而位于另一个安置小区的那套85平米的小户型,他们打算租出去。
“商品房有的,安置房要有,商品房没有的,安置房也要有。”作为棚户区改造中安置房建设的主管单位,贾汪区城建重点工程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朱友康告诉记者,棚户区改造是贾汪区的民生工程,是置于民生工程首要地位的重点工程。对此,贾汪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是:安置房建设质量要高于商品房建设标准,建一流品质的安置房。
“你一定会问,安置房建的比商品房还好,究竟好在哪儿?”朱友康替记者说出了心里的疑问,“比如多层和小高层中常用的水增压设备,目前全区在建和已建商品房的增压设备,价格最贵的也就在17万元左右,而安置房的增压设备价格近50万元,是国内一流品牌产品。这在整个徐州市的商业楼盘中也是最好的。”朱友康说,仅此一项,区政府就多投入超过800万元。
“我们将包括泉城国际花都等在内的三处安置房小区,向省住建厅申报了一星、二星级绿色建筑示范小区。”朱友康称,这也是贾汪区在棚改安置房建设中的一项创举,“两个小区的绿色建筑示范区已基本申报成功,近期将会挂牌。”
当地提供的数据显示,贾汪棚户区改造累计投入资金达28.76亿元,其中财政资金16.87亿元,这超过了贾汪区2010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其余的资金来源是政府性债务资金。据了解,当地以城投、旅投、泉城等三大公司为依托建立起的这三大融资平台,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累计获得各类金融机构棚户区改造项目授信额度22.88亿元。
惠民小区是贾汪区2010年建设的第一批保障房,177户低收入者和无收入群体住在这里
“保障房‘保’的是生活质量”
作为解决困难群众安居问题的重要载体,保障房与安置房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在区委书记曹志看来,群众的幸福指数高不高,要看他们的居住质量好不好。
惠民小区是贾汪区2010年建设的第一批保障房小区,住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无固定收入的低收入乃至无收入者。该区原设备三厂退休职工杜玉亭夫妇,两人的退休工资加在一起不足2300元,两个子女一个在上学,另一个还没有参加工作,“以前住的是原单位的老宿舍,年久失修,冬不能挡风,夏不能避雨,后来实在没法就到农村里去租民房住。”杜玉亭告诉记者,2012年他们提出申请,搬进了惠民小区的公租房住。“60多平米每月只需110元租金,比过去好得太多了。”
89岁的孤寡老人王茂兰是最早入住惠民小区的住户,她在1号楼1楼那套50多平米的一室一厅里住了4年多时间。作为当地首批公租房的受益者,122元的月租金对于这位靠500多元低保费生活的老人来说虽然不少,她却说自己已很满足,“冬天有暖气,做饭有煤气,还经常有人来看望我,知足了。”
“保障房主要包括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十二五期间贾汪区共规划了新建1453套保障房的任务,截至目前我们已全部完成,做到了应保尽保。”区房管局住房保障科的韦成军说,贾汪区不仅按要求提前完成了国家保障房建设的任务目标,还在符合政策和本地区实际的前提下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创新。
韦成军说,贾汪前期在保障房建设上比较保守,基本是按照50平米左右的一室一厅户型建造,后来发现小面积的保障房虽然能保障需要,却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升的需求。因此,从第二批保障房开始把保障房的建设标准提高到了60平米2室1厅的户型。目前正在建设的泰和小区被视为当地保障房建设的一个标杆性工程,建筑面积共约7万平米,一期200套经适房和190套公租房年底将建成交付,“这个小区户型是小三室,1.21的低容积率,近40%的绿化率。”
“保障性住房虽然要‘保’低收入群体居者有其屋,同时也在是‘保’他们的生活质量。”韦成军说,作为政策配套,贾汪区在此前《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又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加强住房体系保障建设的实施意见》、《保障性住房准入和退出机制实施方案》、《公租房、廉租房并轨运行实施方案》等政策性保障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也使得我们的住房保障体系逐渐完善起来。”
保障房和安置房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巨大,在区委书记曹志眼里,无论从着眼当前还是立足长远都是值得的,因为对全区的相对低收入困难群众而言,只有“安居”方能“乐业”,也关系到全面小康的实现以及人民群众对发展成果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