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民工在城里买房的难题,不仅要靠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更需要拆掉金融、土地、户籍、教育、医疗等一系列制度路障
从去年底开始,“农民工买房去库存”就成了热门话题。连我家小时工都一个劲儿打听,从“是不是会发补贴”“宅基地收不收”,到“户口怎么算,看病怎么办”,五花八门的问题问得我张口结舌。
有些人说,“农民工进城买房不靠谱,如果城里的房子连农民工都买得起,哪儿还有啥库存,城里人早把房买光了。”这话说得有些轻率。农民工的收入待遇今非昔比,进城买房绝非痴人说梦。不少技术工人、高端服务业打工者的收入不比城里普通职工少,有的甚至超过了打工者所在大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有专家就根据统计数据算过账,我国农民工夫妇俩均在城市打工的家庭,地级市、县级市和中心镇的房价收入比分别为1∶6.75、1∶3.75、1∶1.5。按照国际上认同的房价收入比1∶3—1∶6的合理区间看,农民工在地级以下城镇买个房子,支付能力还是没问题的。
也有人说,“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离土不离乡,为了去库存,让人家进城买房岂不是强买强卖。”这话说得也有些武断。咱不能把鼓励进城买房的喜事、好事搞成“强制拆迁”“强迫上楼”的怪事、错事,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想想我家小时工的表现,谁说农民工都没有进城买房的意愿?特别是已经在城里打工几十年的农民工,衣食举止早与城里人无二,怎么就不能圆个城市安家梦?
既然一头是楼市“恨嫁”,一头是农民工“愿娶”,为啥“良缘”难结?从“想买”“能买”到“敢买”,农民工进城买房之路确实还有城里人难以想象、不曾遇到的沟沟坎坎,得靠相关改革,填平路、扶上马、送一程。
金融服务的大门得再敞开些。农民工流动性强,一般都很难享受到政策性住房金融支持,纳入住房公积金存缴的比例不足6%,而异地买房时,办理商业银行贷款更是易遭歧视。像城里人办理按揭贷款时轻而易举出示的收入证明,对家政服务等行业的农民工就“难于上青天”。如果农民不能像市民那样获得房贷支持,买房意愿自然被冲淡。
城乡土地制度需要进一步衔接。在试点地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试点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减轻购房负担。
公共服务的覆盖得更公平些。我们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多与户籍挂钩,农民工买了房,却不能享受同等的城市福利,岂不是进了城,反倒多了后顾之忧?
农民工进城买房,听起来是自家的小事,实际上也是中国城镇化的大事,是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要事。我们追求的城镇化,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个“人”不仅是老市民,还有农民工这样的新市民。要让农民工从“进城一阵子”变“留城一辈子”,就得解决住房问题。而解决住房问题,不仅要靠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更需要拆掉金融、土地、户籍、教育、医疗等一系列制度路障。换言之,让农民工买房这事儿从“响动”变“行动”,“功夫在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