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红瓦,旧貌新颜,一声声感激发自肺腑;挂图作战、精准到户,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记者近日在安徽省采访了解到,去年汛期遭受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后,1.1万余户水毁群众住房需要重建,这个省以人为本、自我加压,确立11月30日前水毁住房群众“回家”的工作目标。各地各部门上下同心、迎难而上,采取有效措施,水毁住房重建按期全部竣工,重建涉及的3.18万名水毁住房群众喜迁新居。
挂图作战,3万多名水毁住房群众按期“回家”
数九寒冬,细雨绵绵。站在住了一个多月的“新家”前,芜湖市无为县红庙镇海云村村民骆义秀笑逐颜开。“我家的老房子是土坯房,去年7月初被洪水冲毁了,如果不是跑得快可就危险了。”回忆水毁后的断壁残垣,骆义秀仍心有余悸。
骆义秀是安徽省水毁住房群众的一员。2016年汛期,安徽省遭受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大量农房倒损,1.1万余户水毁群众住房需要恢复重建,3.18万名受灾群众无“家”可归。
在“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前,安徽省委、省政府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到头上,确立了水毁住房群众在11月30日前“回家”的工作目标。各级各部门上下同心、迎难而上,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水毁群众住房重建战全面打响……
铜陵市委常委、枞阳县委书记刘亚东说,该县建立“县督导、乡镇为主、村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任务清单,挂图式作战,强化过程管控,坚持一日一报,对账销号,确保受灾群众按期“回家”。
安庆市政府将倒房重建工作纳入年度目标任务,各县(市、区)将其作为“县长工程”来抓。“虽然整个重建过程时间紧任务重,从县到镇村都承受了很大压力,但当看到他们入住新居开始新生活,就会觉得努力工作很值得。”潜山县水吼镇镇长华小芬说。
正是“前所未有”的重视,创造了倒房重建的“安徽速度”。据统计,安徽省1.1万余户水毁住房重建已按期全部竣工,目前重建涉及的3.18万名水毁住房群众搬进新居、安全过冬。
精准到户,“新家”选址准、建得起、有人管
为完成“前所未有”的水毁住房重建任务,安徽省精心谋划“前所未有”的做法。按照有利于防灾避灾和发展生产、方便生活的要求,指导群众科学选址,把重建与危房改造等政策结合起来。
“整个重建过程要求又好又快,在选址上我们费了一番工夫。”潜山县民政局局长石敬忠告诉记者,“有些地段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倒塌房屋已不适合原址建房,但有些群众觉得住了一辈子,不想搬,我们只能苦口婆心,说服他们换个地方建。”
如何保障建房资金?记者采访了解到,安徽省多渠道解决重建补助资金难题,统筹安排各类政策性补助资金,对重建资金优先安排、重点保障。如落实1038万元省级地质灾害应急与治理资金、5000万元危房改造资金、4891万元农房保险理赔资金等。
各地还区分重建对象家庭类型和经济基础,确定不同的补助标准,分户施策,体现差别。“考虑到困难群众的实际,建房尽量不要他们再掏钱。”无为县副县长姚银虎说,按照每户50平方米,每平方米700元的建筑成本匡算,大概需要3.5万元,因此县里在上级补助2万元基础上,再对困难家庭重建房屋增加1.5万元补助。
分解任务,责任到人,宣城市按照“县级干部包乡镇、民政局干部包村组、乡镇干部包到户”的原则建立干部联系户制度,落实因灾倒房重建包保责任,1077名党员干部结对开展包保,62个乡镇党委立下军令状。
“他们全程看着建房,这房子咱住着放心”
紧张工期之下,房屋质量是否“过关”牵挂着每个人的心。
重建伊始,安徽省便发文,指导各地加强水毁群众住房重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各地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督促重建工作,发现存在质量隐患的,坚决要求维修加固甚至推倒重建。
“我们县成立了5个工程质量专项检查小组,开展倒房重建走访巡查,强化质量过程管控,对每户建房质量进行签字确认。”枞阳县住建局质量监督站站长丁立国告诉记者,他负责检查105户重建维修户,累计给18户下发了质量检查告知书,有的影响房屋使用功能,有的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均要求建房户进行整改。
“上级干部对我建新房太上心了,建房前来核查,建房过程中来看材料,建房后还来验收……”站在自家门前红色“验收牌”前,枞阳县会宫镇毕山村村民方亚舟充满感激地说:“他们全程看着建房,这房子咱住着放心。”
各地还注重全程跟踪问效,对重建情况进行逐户逐人走访、核实,进行精准督查。“我们会同县民政局组成三个督察组,对全县水毁群众住房重建工作进行督查。”无为县委、县政府督查室主任周昌标表示,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县通报,督促抓进度、抓质量,既要让受灾群众尽快入住新居,更要让他们安心安全地住有所居。
群众冷暖放心头,民生保障无止境。新年将至,安徽省各地正部署水毁住房重建的“后续”工作:或组织开展倒房重建工作“回头看”行动,确保其成为放心工程;或加大冬春生活救助力度,努力使受灾群众生产生活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