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点亮城市的浪漫,每缕光都是梦的闪烁!”11月21日,小雪节气前一天,位于徐州市铜山区大学路的美的天誉小区业主杨歌激动地发朋友圈庆祝小区供暖成功。“3年,太不容易了!”他看着家中显示24℃的温度计,又指向主干道上3天前业主自发拉起的庆祝横幅表示,经过大家的努力,小区缴费户终于达到新版《徐州市集中供热条例》(下称“条例”)门槛——该条例已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将用热户数门槛从“小区总户数60%以上”修订为“40%以上”。
冬季供暖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徐州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作为我省唯一实行集中供暖的城市,徐州每年供暖期为11月21日至次年3月10日。今年,与暖流一同抵达800余个供热小区、近70万户居民家中的,还有新版《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正式施行,新版《条例》对2015年版条例进行了全面升级,在供热门槛、职责分工、设施建设、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升级,进一步筑牢民生底线,守护百姓冷暖。
申请门槛降低,
引来“双向奔赴”
“今天室内温度都到30℃了,得手动降至26℃左右。”22日,记者采访徐州西北城区天誉时代城业委会成员花姐时,她在家里身着春衣,正调试供暖进水阀,仿佛身处阳春三月。不过过去一个月,她为了供暖得空就去“扫楼”。
翻开她的“申请供热笔记”:该楼12、15层6户不是“无人”就是仅有的住户却“不同意”,13、14层只有一半同意缴费……“好在是前面15号楼25户同意平摊费用,总算给了一些希望。”她说,自己对实现“集中供暖”的想法,源于徐州调低用热户数门槛至40%,并引入“未达标可协商供热”的弹性机制。
随着城市发展,10年前施行的《徐州市集中供热条例》逐渐难以适配新需求,一系列民生“痛点”日益凸显:暖气忽冷忽热,退费标准不明确;小区暖气管道老化严重,谁管谁修说不清,物业和供热公司有时还互相推诿……
群众有需求,立法有回应。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将《条例》修订列为2025年“头号立法工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同时,针对徐州市人大代表围绕供暖提出的建议,徐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领衔督办,提出要在加快工程建设上“提速度”、在破解供热矛盾上“见力度”、在增强微观感受上“显温度”。
为确保立法直通民意,调研组深入蝶梦社区、泰山社区等基层立法联系点,召开10余场座谈会,梳理居民关于“明确退费标准”“设施维护责任”等47条建议,“老旧小区设施谁维护?”“测温争议如何裁决?”等问题被纳入修法范围。
“申请门槛降低了,更多小区、居民被纳入集中供热保障网,体现了政策‘以人为本’的温暖底色。”徐州市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周林说,《条例》亮点突出,不仅满足更多小区供暖需求,还明确了退费规则与供热责任划分,解决了以往权责不清、推诿扯皮问题。
细化权责与标准,
守护“屋内春天”
此前,因为某些主干道和老旧小区的井盖偶尔会冒出滚滚白雾,在互联网上,曾有网友调侃徐州:“连户外都供暖!”这样的“仙气飘飘”所带来的问题,正是新版《条例》着力解决的。
今年供暖首日,徐州凤鸣路半山别墅小区南门东侧,两个窨井盖又一次冒出滚滚蒸汽,周边居民担心:会不会因为漏气导致小区供暖压力降低?记者在现场看到,接到报修电话后,徐州南区热电公司工程部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立刻设立围挡进行抢修。由于该路段属于东西走向主干道,虽然能大致判断漏气点,但管道埋得很深,如果挖掘范围过大,可能对交通带来极大影响。
徐州实施集中供暖时间早,基础管网建设面临着城市发展的现实挑战。当地不回避问题、不逃避责任,而是采取一系列措施赋能科学供暖。
在新版《条例》中,人大代表马芳提出的“明确供热设施分段维护责任”建议被采纳,《条例》规定“按照热源厂区规划红线、住宅小区建筑区划红线、入户阀门等节点,明确供热设施分段运行维护责任”,让群众遇到问题时能找到明确的责任主体;在法律顾问论证会上,立法顾问王松关于“划定供热设施安全防护距离”的建议,被细化为“设置警示标志,保障市民和施工人员安全”的具体内容。一系列修订,让徐州实现从“物理供热”到“制度供热”的跨越。
根据新版《条例》明确的权责,供热方迅速响应,对凤鸣路上这处险情作出了初步判断:由于管道深埋、长期浸泡在水中,在送气初期,热蒸汽需要先把管道周边的水分蒸发完,大约2天后就能恢复正常。探测表明,由于气量很小,不会对管网压力造成影响。目前,徐州南区热电公司正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实施“汽改水”工程,到明年,该蒸汽管道就不再使用。
新版《条例》针对老旧小区设施移交难、维护责任不清问题,明确“业主大会同意移交供热企业”或“街道代签协议”的路径,破解了“无人管”困局。同时,徐州建立精细化退费机制,“室温16℃—18℃退费20%、14℃—16℃退费50%、低于14℃全退,且要求次年5月底前完成退费”。《条例》明确供热企业接到测温申请后24小时内须到达现场,用户对测温结果有异议的,可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检测,费用由责任方承担……一系列规定让用户权益“看得见、摸得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群众主动缴费参加集中供暖。
供热企业也积极向新政靠拢,主动采取措施提升服务质量。徐州华润热力总公司客户服务部部长季雷表示,公司对客服热线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提高工单服务效率,确保居民诉求能快速响应。江苏徐矿西部热力有限公司生产部副部长陈锦胜说:“我们负责的80个换热站,从8月底起已逐步进行打压、试水、查漏。对于漏点比较严重的小区,如滨湖小区、开元四季小区,同步开展检修工作。开元四季A区有三栋楼,因漏点过多难以检修,我们把地埋管改成了架空管。”
如今,当地供热热源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和群众反映热点问题开展的“冬病夏治”“慢病快治”,解决了全市老旧小区供热改造、换热站噪声污染等一批老大难问题,例如鼓楼区持续数年的苏洋热电热源热网替代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在增强微观感受上,供暖企业和用热居民都表示新政“显温度”。在企业降本增效上,以南区热电为例,企业全年合同平均气价3.1元/立方米,同比下降0.7元/立方米,降低供热成本2000万元。居民采暖价格也显著降低,今冬供暖季居民采暖价格为26.6元/平方米,较上个供暖季降低0.2元/平方米,较上上个供暖季降低1元/平方米,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衔接城市更新,
让冬天更加温暖宜居
前几年,徐州新城区国博城小区业主曾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户数虽达标却通不上暖气的无奈。由于地处东部管网末梢,且北接供暖主管道工程需跨越陇海铁路主干线,以国博城为代表的新城区多个新建楼盘供暖工作推进迟缓。近日,新城区所属徐州市云龙区房产服务中心回应,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该小区供热外管网正在施工,待换热站整改并验收通过后,国博城一期今冬预计可赶上供热“末班车”。
徐州集中供暖,不仅面临原供暖系统无法避免的遗留问题,更面临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城区鼓楼区北部、泉山区西部工矿企业多,中心城区老旧小区多且权属乱,故黄河、云龙山(云龙湖)等山川湖泊河流穿城而过导致地形水文复杂,新建高层建筑和6条地铁、环线高架等交通设施对供暖管网建设影响巨大……所以,徐州城市集中供暖工作从来不局限在建设领域,而要上升为系统工程。
徐州注重城市韧性和承载力的提升,通过《条例》修订加快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记者了解到,近3年来,由市住建局牵头新建供热管网141公里,新增供热入网建筑面积1347.4万平方米,新增居民供热小区120个,新增供热用户12.6万户。“北热南送”西线工程投入运行,东一线一期工程已完成工程总量94.6%,铜山新汇热电投资1.02亿元,完成供热区域内所有供热设施“汽改水”,覆盖铜山城区和泉山区南部,惠及居民3.9万户,供热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全长19.5公里“北热南送”东一线一期工程完工后,可满足新城区、高铁片区等供热需求。全长10公里东二线一期工程预计今年底前完工,可满足东部大黄山、大庙、东湖片区10年内工业及居民采暖需求。
徐州坚持“宜汽则汽、宜水则水、宜分布式则分布式”原则,推进“汽改水”工作,计划2026年供暖季前完成南区热电替代方案。此外,结合“北热南送”和“汽改水”,积极推行直供到户,新供热的小区全部实行直供,对于既有的163个转供小区,将按照群众意愿、区分轻重缓急开展“转改直”,成熟一个、实施一个。
“新版《条例》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供热区域、供热温度、争议解决、维护管理等事项予以明确,推动城市供热从‘供得上’向‘供得好’转变,同时进一步规范供热用热行为,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促进集中供热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徐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庄志刚说。这不仅仅是一部法规文本的升级,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提升,是徐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民生保障领域精细化、法治化、人性化管理的实践,这股持续涌动的“暖流”,让徐州的冬天更加温暖宜居。(李刚 王岩 李立晨)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