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滁州8月20日电 (记者周坤)八月底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正值水稻拔节育穗的关键期,千亩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上,稻浪翻绿,长势喜人。
“现在我流转的一千多亩地,超过一半都是‘升级’之后的高标准农田。再等一个多月收稻子,机械化作业要再上一个台阶!”望着眼前整齐开阔的稻田,种粮大户程夕兵语气里洋溢着希望,静待金秋的丰收。
程夕兵所说的“升级”,正是小岗村今年刚刚完成的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面对以往农田“小、散、乱”带来的生产效率低下问题,村“两委”带领村民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的美丽蜕变。
小岗村党委书记周群之介绍,通过改造,项目区新增耕地50多亩、种植面积200余亩,全村基本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化农田格局。
俯瞰小岗村成片的高标准农田。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如今,往日零散的小田块已被连绵开阔的规模化农田替代,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无人机巡田、智能系统管理……细数这些新变化,程夕兵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乡村振兴,水利先行。小岗村地处江淮分水岭丘陵岗地,曾几何时,用水留水难问题一直是限制当地农业发展的“瓶颈”。
于是在高标准农田“升级”过程中,凤阳县以破解岗地缺水问题为核心,统筹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与高标准农田项目深度融合。
一方面,聚焦“引水”工程,大力推进“引淮润岗”“引水上岗”等水利项目,通过新建和改造提水泵站、输水干渠,将淮河与燃灯水库的水源高效引至岗地,构建起“河流水+水库水”的“双水源”保障体系。
另一方面,完善“留水”设施,开展塘坝清淤扩容、沟渠硬化防渗等工程,增强区域蓄水能力,减少渗漏,将水利“大动脉”与农田“毛细血管”精密衔接,打造“双水源+智能灌溉”一体化系统。
如今,这种“源头引、线上通、智能控、田间节”的全链条协同建设模式,不仅确保了大水源能引得上、引得到,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水的精准计量、按需调度和高效利用,变“大水漫灌”为“精打细算”,解决了困扰小岗村农业生产多年的干旱缺水难题。
今天的良田,明天的饭碗。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推进、提升,小岗村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大幅提高,每亩土地平均节本增收300元以上,全村承包土地流转经营率达75%,粮食生产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从1978年“包产到户”解决温饱问题,到如今粮食年产量始终稳定在1万吨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148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5万元,小岗村不断以改革破题,以创新赋能,走出一条“岗地变良田、良田促振兴”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