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世界各地 > 正文

夜色台北 夜生活溢出浓浓人情味

 

  夜色的降临揭开了台北夜生活的序幕,从士林观光夜市、到华西街,从师大商圈、到建成圆环,富有人情味的夜市既是台湾文化的缩影,亦是最容易读懂台湾的四通之地。从最早时清朝末期的市集庙会,到跑码头年代的摊贩饱食之所,再到70年代的平价商品倾销地,直至当下成为台湾平民社会生活的载体,夜市文化之于台北就像茶馆文化之于北京、或者像咖啡馆文化之于巴黎一样,台北夜市是既饱含了人生的吃喝玩乐,又承载着现实酸甜苦辣的独特存在。

  台北夜市的味

  吃在台北夜市绝对是种不可抵抗的诱惑,在熙攘人群中觅食百味更是个极为有趣的过程。无论是空气中飘散着的蚵仔煎香,还是擦肩而过之人手中举着的炸臭豆腐,或者是远观排着几十米的大饼包小饼长队,当食物散发的香味配合着锅碗瓢盆的煎炒烹炸声,再加上耳畔边摊贩们的吆喝叫卖声及熙攘食客们的咀嚼笑语,整个心中更充满了台湾文化的轻盈。当小清新、小情趣和小味道成为社会的主流小价值,平民化的夜市小吃亦会晋升为名扬在外的大美食。

  关于台北夜市的传统小吃是否够得上世俗化的美食标准,这见仁见智的“美食与小吃”之争确实影响广泛,但正如舒国治在《台湾小吃札记》中所言:“美食这个字眼本来就有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把馒头水饺这些平常的食物称作美食呢?这些食物只要你老老实实去做,它就不会难吃。”而台北夜市的传统小吃之所以能几十年来一直受到热捧,正源于从业者们是在老老实实地做事,将真诚的态度注入真材实料中,才令得如青蛙下蛋、盐酥鸡、蚵仔面线、甜不辣和胡椒饼这般小吃令人垂涎,这种简单亦最终成就了台北夜市的美食天堂之名。

  台北夜市的情

  在饶河街夜市有个并不惹眼的摊位,摊主阿诚烹饪的是已并不那么流行的古早卤味,与几年前在北京的马莲道茶叶城时相比,“不卖茶叶、改卖茶叶蛋”的阿诚更多了些温和。那时的阿诚戾气颇重,恨不得一夜间就让阿里山的茶叶风靡整个大陆,而回想自己这几年的变化,阿诚说:“这卤味就是我小时候的味道,一辆简单的小吃车,虽不大富大贵、却是我真正想要的。”与阿诚有共通回忆的人在台北夜市里几乎随处可见,他们或仍然在夜市中寻找美味、或是已经成为了新美味的制造者,正是这种共通的回忆与情感成就了今日的台北夜市。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曾无比怀念老北京的冰糖葫芦、烧饼油条……对于这位后半辈子生活在台北的文坛泰斗而言,他对家乡味道的想念与阿诚对儿时味道的回忆很相似,这种乳汁灌溉正埋藏在台北人对夜市的记忆之中。以70后和80后为例,他们曾赶上台北夜市的混乱期,濒临倒闭的加工厂将夜市改成廉价商品的倾销地,却意外地成就了夜市的新繁荣,而为了解决夜市的脏乱差局面,台北夜市的业主则是成立了自治委员会。

  用阿诚的话说,每一个台北夜市的商贩无论买卖的大小、经营的亏赚,都不会做出任何有损于夜市荣誉的事情,因为夜市就是他们自小成长的地方,这是一种不可比价的真切之情。

  台北夜市的人

  行走在台北的夜市中可以遇见各式各样的人物:有环顾四周觅寻美味的八方游客;有急忙赶来吃晚餐的上班族或者学生军;有亲密约会的情侣、低调夜游的明星;有十几年如一日辛勤劳作的业者们;更有那些不想像父辈们一样在职场上稳定一生,继而开始思考另一种生活可能的年轻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决定回归夜市,网络时代成长的年轻人正在加速着台北夜市的更新换代。

  在著名的永康街、师大商圈及枯岭街等时尚地带,越来越多的特色产品在各色夜市中出现了,这其中既有原创性独到的手工艺品,亦有紧追日本及欧美时尚脉搏的潮流尖儿货。从昂贵的金银首饰、到廉价的布艺折纸,借由台湾娱乐媒体的宣传推广,这些产品迅速地风靡、再迅速地被消费,被忘记后又会更迅速地追捧出新品,而那些古董店铺却也未因新生事物的到来而遭受冲击,比如华西街近百年历史的冰店就因一部《艋舺》而几乎重获新生,总之台北夜市就这样持续地发展着,历经百年变迁依旧生机勃勃,灯火阑珊之间既饱含着人生的吃喝玩乐,又承载着现实的酸甜与苦辣,来台北,一定要去夜市逛逛。(王 岚)

  小贴士

  夜市信息:在2014年的台湾“十大夜市”网络票选中,台北的士林观光夜市、华西街观光夜市和宁夏夜市均名列前十,其中士林夜市摘得“最美味”大奖,此外还可以选择饶河街夜市、师大夜市等等。

  实用信息:台北夜市通常从下午营业至凌晨,夜市的各种小吃价格便宜,准备多逛逛的游客需要多准备一些零钱。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travel/ybsz/2014-11-17/41480.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