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淀传说】
洋房子
说起洋房子(原济南铁路局徐州铁路子弟第二中学校址,2004年铁二中划归徐州市教育局管理,现为徐州市32中),下淀人都不陌生。之所以称为“洋房子”,是因为下淀村的老百姓当时都是居住在草屋草棚里,连个像样砖瓦房也没有,所以,人们对砖瓦水泥的高大建筑都是刮目相看。
(网络图片)
其实,这所洋房子的前身就是“徐州民众教育馆” 的分校。1937年底日寇全面占领徐州后,分校成了国民党培训干部的“军官学校”。1944年,汪伪亦曾设立伪淮海省,省会设在徐州,时任伪苏淮特别区行政长官兼保安司令和伪徐州绥靖公署主任的汉奸郝鹏举被任命为“淮海省”省长,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后,国民党接收了徐州。郝鹏举命令国民党军队在洋房子周围拉起了院墙。后来,郝鹏举所部人马盘聚于此,于是,这里也就成立郝鹏举驻扎部队的营房。
【白云山铁路宿舍·水塔】
白云山铁路宿舍建于1956年,建有平房约700余户,在当时徐州算是不小的铁路职工宿舍之一。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职工家属都是自备水桶,到各巷口中的自来水处挑水做饭。
因为这里地势较高,自来水管道口径小,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人们逐渐感到吃水越加的困难,每天都要排队挑两次水早已司空见惯。因此,老百姓要求改善吃水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当时处在文革动乱年代,根本没有谁会关注和解决这些关系民生的大问题。
1975年,铁道部长万里受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同志委托来徐州解决铁路派性问题,百忙之中,万部长了解到白云山铁路宿舍职工向上级多年提出而悬而未决的问题,于是几次到白云山宿舍实地查看,了解民情。要求徐州铁路分局领导尽快解决老百姓亟需解决的生活大事。不知何故,为解决铁路职工吃水问题,直到1998年,铁路分局才在白云山旁建造了一座水塔,有效地缓解了老百姓吃水难的遗留问题。
【史海勾沉】
让我们记住那段美好的时光
1957年夏天,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学子们从不同的学校回到了可爱的故乡—下淀村。
回村以后,我们除了完成暑假作业和帮助干些家务外,就是到处疯跑、玩耍。在学校里,我是团支部书记,经常组织活动,在家里,整天胡跑乱串就太没有意义了。怎样才能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呢?于是,我把回乡的团员找到一起,商量着如何帮助村里做点有益的事,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团员们听了,都觉得这个主意好,一致赞同。
我们找到了时任华光农业合作社主任的王世恒,把我们的想法告诉了他,王主任说很好,今后有些工作就交给你们去做。
不久,征兵工作开始了,要写标语,贴标语,这不正是我们的强项吗?人多好办事,我们又分头找来了几个还不是团员的同学一起干,很快就圆满完成了,王主任很满意,一个劲地夸奖我们,弄得大家很不好意思。
很快春节就要到了,我们又组织同学们帮助村里为军属在大门外钉挂“军属光荣”的牌子、在大门上贴春联,打扫院子、送年货,非常热闹,社员们也都对我们伸出大拇指,说,到底是有文化的学生,真好!
村里有一条通往菜地的土路。只要下雨,就会被淹没,露出地面的更是泥泞难行,下地干活很不方便,社员也都发愁。于是,我们十几个同学便自动组织起来,拿着铁锨去修路、填沟,还在路边栽上了小杨树。经过努力,这段路逐渐改变了雨天无法下地的窘况。
我们的行动,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家长也都为我们感到骄傲。开学前,村里还对我们进行了评比活动,表现突出的同学还给颁发了奖状,就这样,我们一直坚持的有益活动保持到毕业。
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都变成了七八十岁的老人,有的已经去世。回想起这段历史,仿佛就在昨天。当时我们只有9名团员,而现在,村里光党员就有200多名。如今的下淀社区,高楼林立,道路平整,环境优美,邻里和睦,生活幸福。这一切都表明了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更加激起了我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袁长太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