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十二五”徐州市环保工作纪实 老工业基地的绿色嬗变

 

 
 
 
 

 

◎徐州日报记者 甘晓妹

见习记者 周婕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金秋时节里,置身户外,呼吸着清爽的空气,带来的是身心的愉悦。“现在我每天最高兴的事,就是来这里锻炼”。 9月21日上午,在云龙公园里,75岁的张新生挥着太极扇,指着蓝天告诉记者,“这样的好天气越来越多了,不像以前,一天都是雾蒙蒙的。”

市环保部门提供的一组数据,印证了张新生老人的感受:“十二五”期间,我市城市“气质”逐年提升:2013年徐州二级以上天数为192天;2014年二级以上天数为238天,较上年增加46天,增幅位列全省第一;2015年,徐州二级以上的天数为234天,占全年天数的64.1%。

空气质量逐年提升,这只是我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和保护的一个缩影。“十二五”期间,我市以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犹如一枚枚利剑向污染宣战,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深切地感受到:碧水蓝天、绿树环绕不再是梦想,而是身处其中、活生生的现实。

◆这是百姓幸福指数快速提升的五年

徐州作为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和全省唯一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优化,但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依然偏重。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仍占有较大比重,粗放型增长方式短期内很难转变,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面临更多的考验。另一方面,随着徐州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空间不断扩大,城市活动更加频繁,加之我市地处四省交界,受周边区域输入性污染影响较大,徐州这座千年古城承受的污染负荷也越来越重。时光退回到五年前,彼时徐州空气质量位于全省末游,给环保“升格、扩军”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十二五”期间,这样的呼声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密集和响亮。

“‘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徐州市环保局副局长王斌如是说。

如何让徐州这个老煤炭工业基地尽快摘掉“一城煤灰半城土”的旧帽子,远离雾霾“压境”的城市之殇?“蓝天工程”成为破题之举。

2012年3月,《徐州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正式拉开了全市新一轮“蓝天工程”的序幕。全市上下紧紧咬定PM2.5下降指标,以实施157项重点工程项目为抓手,通过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完成主城区工业企业的退城入园、严格控制城市扬尘污染、加强机动车排放污染监管、加大船舶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秸秆禁烧和秋冬季落叶禁烧管控力度、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和大气污染防治基础研究等“八项措施”,空气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

有关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市全年6成以上的时间空气质量为二级以上,PM2.5、 PM10、NOX、SO2、CO、O3-8h平均浓度均较2013年度有较大幅度下降。空气质量综合排名一度提升至全省第五位。

一组组反映空气质量的数据背后,是我市推进“蓝天工程”行动计划的扎实举措的地生根。“十二五”期间,我市环保部门在严格产业环境准入,严控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上做足了文章。五年内共完成271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完成国家下达的大气污染治理工程267项;实施市区5家热电企业整合替代;加快主城区工业企业退城入园,截至目前,已完成58家污染企业退城入园。此外,我市还将严格落实“八个一律、三个强化”的施工扬尘管理制度,切实控制建筑、绿化、道路、拆迁等施工扬尘及渣土运输污染,对546辆渣土车机进行密闭化改装;加强机动车排放污染监管,全面推进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工作,机动车环检标志核发率达90%;加大黄标车淘汰力度,“十二五”以来全市共淘汰黄标车11万辆,占黄标车总量的84.6%;编制实施《市区大公交建设方案》,添置更换绿色环保公交车700台。大力清理整治燃煤小锅炉,共拆除或改燃燃煤锅炉419台,主城区范围内燃煤锅炉已全面淘汰……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有效提升了城市“气质”,也让百姓呼吸到了更为清新的空气。

与此同时,对于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和谐的水环境治理和饮用水源保护方面,环保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十二五”期间,围绕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水污染防治这一中心工作,举全市之力坚定不移地治理流域污染,环保人用行动交上了合格答卷。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100%达标。复新河沙庄桥等7个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比2010年提升了近43%,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位列全省第二;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且连续14年环境安全无事故;截至2015年10月,水环境功能区Ⅲ类以上水体占比近79%,比2010年提高了329%。

几年过去了,通过连续的“重拳出击”,徐州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今昔对照人们不难发现,如今的徐州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怡人。这个昔日的老工业基地,连续多年入围中国幸福城市榜单。

生活在徐州是幸福的,不仅在于这个城市优美的人居环境、深厚的历史底蕴,海纳百川、和谐包容的城市性格,还有政府创造的就业创业环境,便捷的政务服务令人如沐春风……一个个定格在市民笑脸上的幸福瞬间,为幸福徐州作出了最美的注解。

◆这是绘就生态文明蓝图的关键五年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博弈也许是一盘永远不会下完的棋。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与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矛盾,是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来推动发展,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作为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和全省唯一的煤炭资源城市,徐州想要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短板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市委市政府的总体思路是“切实抓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增加生态产品供给,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围绕这一中心,“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发展全局突出位置,扎实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大规模开展生态修复,大力实施生态文明“五大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显山露水、生态修复、还绿于民工程,敞园改造、规划建园等措施。截至目前共建成公园绿地2761公顷,建成5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177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8%、绿化覆盖率达到42.8%。

“行居处处有绿地,走出家门是公园”, 荒山披上了绿衣,街头增加了绿意,公园升级改造,城市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有效降低了大气污染物浓度,实现了生态增容,这是其他同等类型城市无法比拟的治污亮点和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徐州实现了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巨变,成功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四块金字招牌收入囊中。

除此之外,基层生态创建工作成果显著。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命名;沛县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铜山区、贾汪区通过国家生态区技术评估;丰县、睢宁县已获得“省级生态县”命名;邳州市、新沂市通过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全市有113个镇(街道)创建成国家生态镇,建成率达95%。

◆这是制度日趋完善政策频出的五年

客观地说,环境保护正处于艰难的负重爬坡阶段和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处于保护与破坏、改善与恶化相持的阶段,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近年来,为扎实推进污染物总量控制,确保污染物减排任务的完成,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市环保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和市关于污染减排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减排措施,打响了节能减排的“攻坚战”:通过加快排污源的治理步伐,减少了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严格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在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过程中,一律停止引进和建设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能耗高的项目……

“十二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现场检查,对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严肃查处,持续开展保障群众健康专项执法行动。五年来,环保部门先后开展了“涉铅生产企业”、“涉重金属生产企业”、“化工企业”、“化工园区和工业集聚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等30余次专项行动,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环境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11-2015年,全市环保行政处罚案件共计1054余起,处罚金额近8600万元,有力打击了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违法行为,为实施污染源头控制和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保罚单”只是环保重拳治理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一直是环保人坚定不移的目标。多年来,我市环保部门持续不断整治违法排污、噪声扰民、重金属污染等民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严格排污申报,坚持部门联动,重视现场监察,做好隐患排查,分阶段、有重点推动企业污染整治。

在此过程中,徐州环保人坚持柔性执法,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比如对烧烤店附近居民反映的噪音、烟气扰民问题,环保部门工作人员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帮助店主重新设计,统一装修,高空排烟。并通过走访,使居户和经营者达成谅解。结果是问题解决了,经营正规了,社会和谐了,可谓一举多赢。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新的路线图正在引导着徐州经济这辆高速列车朝着新的方向转轨。“十三五”时期,我市将继续围绕服务全市发展大局这一中心,以提升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为目标,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环境突出问题,统筹推进各项环保重点工作,全面完成国家省下达考核的各项指标任务,力争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徐州”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16-09-27/371674.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