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记者 骆耀明 通讯员 满东广 张蒙蒙 春节到,鲜花俏。这几天,在新沂市新安街道刘奎乐的百合种植基地中,员工们把一枝枝香水百合打包、装车,一派忙碌景象。鲜花批发商拉走一车又一车的香水百合,送到上海、北京、南京、苏州等地预订的客户手中。 同刘奎乐一样,黄墩村村民的大棚里,一行行茄子青翠欲滴,一垅垅黄瓜顶花带刺,一排排苦瓜长势喜人。每天各种时鲜蔬菜从这里运出去,给黄墩村的村民换来了大把大把的钞票。刚刚卖掉一车黄瓜的村民王善培高兴地说:“以前在外打工不如现在在家种蔬菜。” 王善培致富就得益于新沂市实施的“国家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建1个第五代日光能温室大棚补助5000元,并统一提供优良品种、统一搞好技术服务、统一做好防病治病、优先帮助销售产品的“三统一、一优先”的办法,黄墩村当年就增收200多万元。 近年来,新沂成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试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国家农口资金整合试点、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试点、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试点、省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等多项改革试点工作。仅仅国家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就推广应用“三新”技术46项,建设创业园区两个,培训返乡农民工技能1210多人,吸引带动返乡农民工7000多人创业。 “高标准农田建设还给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新沂市农业资源开发局局长徐敏全告诉记者,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后,每亩地的粮食产量至少提高了150斤,每亩地还可以节约水电费成本100元以上,同时加速了土地流转,使农民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按照整县推进规划,新沂市计划在2015—2017年期间,投资6.59亿元,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45万亩,基本实现全市11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建设全覆盖。通过项目建设,新沂市农田在土地生产能力提升、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效果,三年规划实施后,可改善灌溉面积33.05万亩,改善排涝面积34.4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7万亩,新增耕地0.68万亩。项目区粮食产量亩均提高150斤以上,新增粮食产量2360万斤,新增瓜果产量1800万公斤,新增花生产量200万公斤,新增年收益8915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87元。 同样,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成效初显,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每年增幅12.5%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63%。高效农业面积达7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31万亩。形成了果品、蔬菜、花卉、苗木等主导和特色产业,新沂水蜜桃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切花菊规模及年产量全国第一、出口量全国第二,马陵山茶荣获第十七届“陆羽杯”一等奖。招引和培育了省农垦集团、鲁花、卫岗、伊例家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省、徐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7家,形成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在棋盘镇富景多肉植物电商园里,韩国进口的月光女神、月亮仙子、锦熊、红酱紫椒等20多个科属多肉植物,“萌萌哒”排列在一起。“这片面积不到3平方米,价值已超万元。”31岁的园区负责人侍佳志告诉记者,合作社在苗组培技术方面拥有国家专利技术,并不断对稀有品种进行攻关,从而确保在多肉市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目前电商园达1000平方米,集生产、包装、电商、物流于一体。 新安街道的农民王勇最近也忙得不可开交。他所在的新沂市新安街道盆景文化电商园,一片兴旺景象,大车小车川流不息。“这些都是加急发往大城市的,卖得火爆的都是些创意小盆栽。”记者了解到,就创意盆栽这一个产品,已带动了新沂3亿元的产业规模,吸纳了近万名普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在如今这样一个“互联网+”的时代,电子商务不仅带动了新沂没落的老产业,也让新沂的其他产业找到了新的商机。在新沂乡村,开网店的农民还有很多,他们依靠一台电脑和一根网线,依托乡村原有的传统产业,将各式各样的产品销往了全国各地,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农村电商。 去年,新沂深入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试点,“互联网+农业”发展迅速,涌现出墨河新段、新安臧圩、高流耀南等一批“中国淘宝村”和“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目前,新沂全市农村网店达到2000余家,年网络销售额超8亿元。加强农村电商平台建设,“一园四馆一中心”(陇海农村电商产业园,淘宝、京东商城、苏宁易购、1号店地方馆,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阿里巴巴村淘项目启动建设,新沂特色农产品“网上产业带”初具规模。 同农民们增收致富一样受益的还有村集体经济。 寒冬时节,阿湖镇练马村温室大棚,绿叶白花下的大红草莓晶莹饱满,让人垂涎欲滴,不少游客正忙着采摘。还有莴苣、西芹、黄瓜、西红柿、火龙果…… 几年前,练马村还是镇里的经济薄弱村,村里没有一个可挣钱的产业,村民也大都外出打工,贫困人口一度达到了370人。如今,村里依靠今年收取新建的5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租金,加上出租的厂房,村里去年集体经济收入达20多万元,腰杆“硬”了起来。 “硬”起来的不止练马村。近年来,新沂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实施了村级发展“三增三强”工程(班子增活力、集体增资产、群众增收入,基础设施强、服务阵地强、民主管理强),打响壮大村集体经济“突围战”,走出了一条苏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径。段宅村对接当地酱菜厂,满足小厂扩大经营需求,整合扶贫、农业开发、帮扶单位的支持,建起超过1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项目建设缺少20万元资金,由企业预付3年租金补上。村里建起400多平方米门面房,租给民办幼儿园,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4万元,还能解决本村和邻村千余农户子女“入园难”。 各村立足实际、找准定位,挖掘特色、放大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资源承包型、资产租赁型、股份合作型、休闲观光型、电子商务型、招商引资型等多种发展模式,“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目前,全市共落实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项目534个,村级集体经营性总收入达70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