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徐州日报记者 刘苏 通讯员 于芳 楚王陵、汉兵马俑、户部山、戏马台、回龙窝……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使云龙区毫无争议地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区、徐州文化旅游产业的“顶梁柱”。 然而,面对如此丰厚的文化积淀,面对徐州本地和来徐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云龙应该如何依托上千年的文化底蕴来传承文明?又应该如何利用老祖宗的传统智慧,在传承文明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近年来,云龙区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整合、提升,将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激活文化富矿。通过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规划建设户部山记忆文化小镇、汉文化景区、淮海文博园、老东门老街坊四张文化名片,打造特色文化小镇,做亮“两汉文化”、“民俗文化”、“徐州民博会”等文化旅游品牌,拉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2016年云龙区旅游总收入超50亿元,比2011年翻一番;连续3年成功举办的中国·徐州民间工艺博览会,成为淮海经济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会展品牌。 名片一:汉文化景区 让场景活起来 在互动中体验汉朝 “全国散布着两万多个已经出土的汉墓,最精髓的全部集中在汉文化景区。”徐州汉文化景区的负责人语气中充满自豪。 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一次仓促的葬礼,楚王陵把诸多的迷留给了千年之后的人们。楚王陵园到底有多大,墓主人到底是哪位楚王,那件折腰曼舞的玉舞人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至今考古界仍有争议。但是毫无争议的是,楚王陵以其恢宏的气势震惊着每位中外游客。该墓“因山为陵,凿石为藏”,工程浩大,狮子山几乎被掏空了,形制奇绝,是中国汉墓建造史上的伟大壮举。 汉文化景区,这座囊括了 “汉代三绝”(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的园林,是国内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两汉遗风最浓郁的汉文化保护基地。相较于秦兵马俑,迷你版的楚王陵兵马俑代表了工艺的一种进步。不同于秦俑气吞山河的风貌,楚王陵兵马俑注重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动。有仰天长啸的,有低头短叹的,还有侧身大哭的,千姿百态,其制作之精细,构思之巧妙,令人拍手叫绝。 狮子潭东侧的汉画像石长廊里,一块块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穿越2000年的风雨向游客们讲述着一幅幅汉朝的生产生活场景。那块记录汉朝婚嫁场景的汉画像石可谓是镇馆之宝,全国仅此一块。 近年来,云龙区再次围绕“两汉三绝”开发创意体验互动式旅游产品,建设汉画像石解密馆、汉史馆、游客服务中心,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5A级景区创建,打造两汉文化旅游胜地。目前,汉画像石解密馆和汉史馆即将开馆迎客。 坐落于如意湖北岸的汉史馆在吸取汉代建筑庄严、简练的设计元素的同时,大量应用平直线条和斜面屋顶,既古朴又现代。汉源、汉韵、汉礼等四个展厅,以图文展板和视频资料等表现形式,分别从汉朝历史、徐州地位、思想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全面而系统地介绍汉代历史。展厅设置了多部互动点击展示屏。在汉韵厅设置的“汉韵书库”,游客们通过点击屏幕,可以阅读大量汉代历史典籍和诗词汉赋;在“汉礼厅”,游客们通过汉字拼写点击系统,可以进行读音写字、典故确认、看图学故事等互动游戏,在趣味中感悟汉代的历史风情。 汉史馆北侧便是正在筹备开业的汉画像石解密馆。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分为解密展厅、悬浮影院、5D影院三大展区。展馆创造性地利用实景复原、三维动画、虚拟现实、智能互动等传统与科技相结合的手段,深刻解读汉画像石的文化内涵,包括钟鸣鼎食歌舞升平的市井生活、男耕女织杵臼践碓的农耕文明以及伏羲女娲升仙不死的神话传说、昆仑仙境羽人异兽的神奇幻想,并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全方位展示汉代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等海量信息,更有淮海经济区首座悬浮式全景影院,让观众置身画中,带给观众最震撼最直观的汉文化体验。 “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游客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参观、游览,而是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性活动。”徐州汉文化景区负责人说,“体验主题是营造环境,烘托气氛和情调,吸引旅游者注意力,并给旅游者以强烈印象和深刻感官体验的有效手段。徐州汉画像石解密馆将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充分刺激游客五感,释放身心。” 名片二:户部山 让历史亮起来,在生活中重温记忆 楚汉相争时,项羽曾在这里营建高台,以观将士戏马;明清时期,巨商富贾聚居于此,置业兴家。现在的户部山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以戏马台为轴心依山顺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仿古建筑群。 远眺古民居,白墙墨顶,走进老宅,弄堂幽深,似乎进入了久远的历史。如今李潘的状元府及崔焘的翰林官邸还依然保持着大体的格局。 推开民俗博物馆大门,便进入了余家大院和翟家大院。依山造势的建筑,错落有致,布局巧妙,特别是“鸳鸯楼”的建筑风格及“内生外熟”的构筑方法等,极具民国特色。 馆内陈列有徐州地区生活和生产用品及历史民俗文物千余件,走进徐州民俗博物馆,您能了解到古老徐州淳朴的民风习俗,感悟岁月流逝,历史演进的浓缩景象! 将历史文化根植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对传统文明的尊崇,更有对现代文明的希冀。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有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云龙经济发展过程中深谙其道。 现在,云龙再次高标准改造户部山,完善旅游、业态、交通等专项规划,进行街区环境整治、戏马台景区改造。 “修旧如旧”是户部山在改造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文化理念。20多年的精雕细凿、不断完善,户部山已由一处文化名人、富商巨贾开创的建筑群落,发展为有文化格调、多元发展的历史文化街区。它正以两千年的历史积淀,构筑着徐州城市文化特色。 紧挨着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的,还有一个历史文化片区建设的“重头戏”——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市城建重点工程。这个工程在充分挖掘回龙窝老街、徐州市政府旧址、快哉亭公园等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整治保护和恢复重建的形式,着力打造以商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作为“老徐州”的缩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将通过对老字号、历史人物、节庆习俗、民间艺术等的重新塑造,恢复原有环境。为体现原汁原味的老徐州韵味、古朴的历史、传统的建筑,达到修旧如旧的视觉效果,街区全部采用旧的青砖、黛瓦和老木料等古旧建筑材料,并使用古老的施工工艺,将真正打造出具有徐州特色和风貌的历史街区。根据规划,项目内还设有徐州民居历史博物馆、古城墙展示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等众多公益性项目。 “不要以为历史文化街区有了商业味,就会削弱其文化氛围。关键在于如何引导、规范和管理。用商业模式来开发经营历史文化街区,其实也能拥有广阔前景。”该项目的负责人说,“户部山是徐州旅游的重地,要想吸引更多的人,留住更多人,就必须完善周边的业态。” 名片三:淮海文博园 让特色显出来,在创新中积聚优势 站在彭祖楼前放眼望去,远处青山隐隐,近处绿水迢迢。彭祖楼前那一栋栋粉墙青砖黛瓦的仿明清古建筑,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错落有致,韵味十足。 在文博园的改造建设中,没有进行大拆大建,而是在原有的建筑上发挥创意,既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又赋予了闲置建筑新的功能,将汉代风貌的历史建筑群与现代流行元素完美结合,把城市空间与历史文化进行有机融合,让历史文化资源找到新的展示载体,妥善处理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旅游文化建设与商业开发利用诸多关系。 彭祖楼是淮海文博园的标志性建筑, 经历数十年的沧桑,彭祖楼仍完整保留着当年的恢弘气势。如今,根据历史记载重新建造,并赋予了新的使命。 “在汉风风靡的今天,这个项目将成为徐州城市文化新名片,大大提升城市形象,增强文化层面的国际交流。我们将以国际化的视角进行规划,实现‘文化的产业化’;搭好台、唱好戏,在展示艺术的同时,突出商业模块、休闲娱乐平台的重要性,以徐州的名人名家为基础,网罗全国工艺品名家大师,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差异化的文化产业链,提升城市的文化品牌形象。”建设之初,云龙区就对该项目充满信心。 现如今,淮海文博园正在向最初的规划一步步挺近。2014年9月28日,首届中国·徐州文化博览会暨中国·徐州民间工艺博览会在淮海文博园惊艳亮相。随后的两年,规格和规模都在不断地扩大和提升。短短三年的时间,便成为了引领淮海、影响国内的文化展会平台,也成为国庆期间市民期盼的一场文化狂欢。 云龙区将继续做强淮海文博园,充分挖掘彭祖文化底蕴,依托园区现有业态资源和故黄河风光带,统筹规划,分期打造集旅游集散、文化交易、会展博览、休闲游乐、养生饮食于一体的彭祖文化产业园。 名片四:老东门老街坊 让业态调起来,在集聚中优化升级 徐州老街坊是我市较早启动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位于云龙区青年路117号老市委大院,采用老大同街民国建筑风格,包含非遗文化展示片区、民风民俗时尚元素片区、老字号经营片区、主题艺术酒店片区四部分,涵盖了餐饮、休闲、娱乐、文化等业态,突出中华老字号特色的餐饮美食与现代时尚商业零售、娱乐休闲业态,再现市井生活,为徐州增添一处集极具主题性、特色性、文化性、情景式为一体的消费场所。 带着历史厚重味道的老字号,穿越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致细腻的奇石古玩,翰墨书香的画廊搭配分布,再现一幅活生生的市民生活画卷。 2017年初,云龙区将老东门街区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拥有浓浓民国风情的街区被规划为徐州智慧信息产业园。通过建立智慧城市体验及展销交易、产业研究院、发展基金、服务平台及会展平台等5大平台,涵盖大数据、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网络信息安全、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社区等八大主导产业。 园区目前已经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国内外优质的信息产业资源导入到园区,在这里还将培育孵化出一批徐州本土的信息化企业,对徐州信息产业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据了解,园区2017年年底前将实现入驻率100%,预计年实现税收2000万元以上、3年内实现年产值30亿元以上。 产业园二期还将在云龙区文体中心建设中下游信息企业的集聚区,三期将与同济大学、浙大网新、中国信通院等相关单位合作建设数字小镇,打造徐州智慧产业,信息化企业更大的集聚区。 据悉,云龙区还将成立老东门老街坊管理服务中心,在延续“老徐州”文脉、保护好“历史符号”的基础上,促进传统、创意、时尚相融合,优化升级业态布局,打造特色鲜明的智慧信息产业园和老字号街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