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是大自然给予每个人的一笔时间存款,没有人知道确切的余额,但长寿无疑是人类对生命的最美好愿望。近日,江苏省民政厅公布的“十大寿星”中,徐州独占6位,最“年轻”的也有112岁了,一时成为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
据了解,其实在江苏省“老寿星”中,近几年徐州入选人数一直最多,2012年全省“十大寿星”徐州占7位,2013年占6位,目前全省最长寿老人杜建英老人为徐州市铜山区大许镇人,今年已经114岁了。家住在泉山区吴庄社区的邢叶氏老人去年去世时117岁,曾连续多年蝉联江苏省最长寿老人,创下全省最长寿记录。徐州这座独具魅力的长寿之城,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老年群体规模大。作为老工业基地,徐州市区在全省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4年底,全市8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31万人,占老年人口比例达17.5%、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目前全市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3岁,比全国高2.8岁,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80岁。二是老龄化进程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由2000年105万增加至2014年的173万,百岁以上老人由187人增加至618人,“十二五”以来,全市老年人口每年净增10万人左右,预计到今年底全市人口老龄化率将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三是百岁以上老人占比高。去年底,徐州市百岁以上老人总数位居江苏省第2位,占全市总人口比例超过6/10万,基本达到“长寿之乡”7/10万的评定标准。作为一个千万人口大市,百岁以上老人达到这么高的占比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
根据专家研究,长寿老人有六个方面的共性规律:一是心态平和,凡事顺其自然;二是粗茶淡饭,生活简朴;三是勤劳好动,终身劳作;四是子女孝顺,家庭和睦;五是居住地环境、水质和气候宜人;六是遗传因素,家族长寿。徐州地处黄淮地区中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沼、水库星罗棋布,物产丰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自然环境十分适宜人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城,何以成为众人羡慕的养生福地?又带给了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人们哪些长寿基因密码呢?
养生健身传统的现代传承让生活方式更科学
徐州历史悠久,为华夏九州之一,作为地域名称最早出现于《尚书·禹贡》中,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600多年的建城史。翻阅历史,这里发生过大大小小近500场战争,塑造了尚武强身的传统,现存的汉画像石中就有对摔跤、狩猎、武术栩栩如生的刻绘。而徐州人津津乐道的是一个叫彭祖的养生老者,据《楚辞·天问》,彭祖善调雉羹,得到帝尧赏识,受封于大彭,教民以“导引术”养生,相传活了880岁(换算成今天的纪年法,约145岁),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养生第一人、气功第一人、烹饪第一人。
今天的彭祖不但存在于各类古书典籍之中,存在于人们口口相传的记忆里,还存在于徐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中,存在于徐州人的日常生活中。位于徐州市区南郊的彭祖园,彭祖楼巍然耸立,彭祖像慈祥伟岸,在大彭氏国遗址上重修的彭祖墓、彭祖庙、彭祖井等景观,成为中外游客的好去处。近年来,徐州市大力发掘弘扬彭祖文化,连续多年举办彭祖伏羊节,结合现代养生理念,开发适合当代人饮食习惯的彭祖宴,演化出独具徐州特色的饮食文化。
据专家研究,彭祖养生文化的核心是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节制贪欲、调节情绪,使人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家住康居小区的李宗氏老人今年106岁,她每天起居饮食都非常有规律,天不亮就起床,早上有用红枣碾碎熬茶的饮用习惯,爱吃素菜,口味偏清淡,同时老人心灵手巧,裁剪、缝纫、剪纸、插花、纺布都不在话下,老人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粗茶淡饭、简单是福”。
徐州人历来有健身、运动的传统,这里是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体育之乡,百姓“骨子里”喜欢锻炼运动,已有30名运动员73次获得世界冠军、40人80次获得亚洲冠军。新时期,底蕴深厚的养生文化演化成“我运动我健身我快乐”的全民健身理念。每天晚上,华灯初上,家住人才家园的陈秋英已早早做好准备参加集体健步走活动。虽年过五旬,队伍中的她却健步如飞。“我已经坚持近一年了,明显感觉体质好了很多。”像陈秋英这样喜欢健步走的市民越来越多,他们在集体健步走中走出了健康、走出了文明、走出了友谊。
特别是徐州以举办第十八届省运会为契机,2013年起在全市启动开展“全民健身年”活动,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比翼齐飞”,努力把徐州打造成为热爱运动、热爱生命、热爱健康的城市,让每个人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快乐工作”、“舞动乡村”、“幸福社区”、“阳光校园”、“武乡徐州”五大健身计划在全市城乡群众中深入开展,一些上班族、年轻人等原来锻炼较少的人群也加入到健身队伍中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成为群众的自觉追求。在城市居民小区和农村社区,随处可见健身器材、健身步道和健身小广场。目前全市2100多个行政村、500多个社区居委会都建有健身点,体育社团组织不断向基层延伸覆盖,体育总会建到镇(街道),各行政村(社区)都有健身组织,晨晚练点达到4360个,各级各类老年活动场所达1255个,70%的镇(街道)及95%的村(社区)成立了舞蹈队、秧歌队、健身舞队等老年文艺活动团体,城乡老年体育人口已达56%,文玩、手链、甩鞭、书法、书画、养鸟、钓鱼等健康养生运动已融入到城乡居民日常生活中。
送上门的民生保障让关爱就在身边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叶芝的这首《当你老了》描写了老年人诗意的生活状态。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却往往是骨感的。生活拮据,身体病弱,行动不便,身边无人照料……面对银发浪潮,养老已成为家庭、社会和政府一个绕不过去的沉重话题。徐州自2009年起即推广居家养老模式,5年间,全市累计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825个、城市小型托老所43个、农村老年关爱之家120个、虚拟养老院7个,增加养老床位4300张,项目总投资超过2亿元,主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政府每年投资数百万元为贫困老人购买服务,898多支为老志愿服务团队活跃在几乎每一个社区,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呼唤新的养老模式,一些社区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位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桥南头社区创建了全市首家“虚拟养老院”,通过网络将养老服务延伸到老人家中。“只要拨打一个电话,我们有专人24小时值班接听,为老人安排服务。”该社区负责人介绍,社区为70岁以上的老人都配备了老年手机,他们可以享受到包含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娱乐学习、应急救助等6大类50余项内容的上门服务。资源整合带来的便利,细致贴心的服务,让桥南头社区的老人们纷纷“点赞”。78岁的孤寡老人郑云霞说,“现在走到哪儿都带着手机,这样觉得心里踏实,需要什么随时能找到人”。
最近,又一种养老创新模式应运而生。徐州市首家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店在风华园社区启动,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居家养老服务,成为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的乐园。在2000多平米的中心店,老人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唱歌跳舞、读书写字、理疗按摩、上网学习、打拳下棋、交友旅游、健康咨询,还可以寻求各种家政服务。
不断改善的医疗卫生条件,为老人健康长寿提供了“保险箱”。目前徐州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620个,病床46213张,其中三级医院达16家,居淮海经济区城市首位和江苏省第二位,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5所大型医院正在实施新建迁建工程,建成后将新增病床近8000张。徐州市还积极加强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加强交流合作,成立徐州市“守护健康高级医学专家会诊咨询服务中心”,通过邀请专家来徐、远程医疗、联系预约等多种方式,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诊疗服务,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12年起,徐州市累计投入近1亿元,对3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提档升级,重点解决业务用房和装备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初步建立起“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医疗服务新模式。特别是针对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需求,积极探索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推广应用适合老年人健康需求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目前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绝大多数卫生室(服务站)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本满足居家养老对中医药的需求。今年75岁的蒋志友老人身患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冠心病等多种疾病,老人说“2011年以前,一难受就去住院,经济上实在吃不消,去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门给安排了‘家庭病床’,每次两个月、自费不到300元,其余医保都报销。”
在资金投入方面,徐州市更是舍得投入真金白银,已连续7年将惠老项目列入全市为民办实事计划,每年都有重点地为老年人做几件实事好事,解决的都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实际难题。从2009年起,农村70岁以上老年人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由市、县两级财政全额埋单,为全国地级市首创。参加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医保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新农合参保老年人住院费用政策性补偿率达到81.3%,门诊补偿率超过46.6%。家住银湖小区的李伟老人真切地说,“现在的日子是唱着过。除了退休金,每个月还可以领到二三百元的尊老金,“看病基本可以报销,坐公交车、逛公园都免费,每两年政府还为我们这些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
“一城青山半城湖”让市民尽享生态福利
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在一个人的健康比例中,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我国的一些长寿之乡大多位于山清水秀、风景怡人的地方,也印证了这一点。
深秋的徐州,青山叠嶂,层林尽染。拾西村居民孙进东领着孙子像往常一样来到九里湖生态湿地公园。这块按照地理位置被称作“东湖”的新景区,原来是一片采煤塌陷地。如今,占地800亩的九里湖生态湿地公园水质澄澈,波光潋滟,亭台廊榭依水为伴,五彩花木相映其间。和老孙一起可以享受这些美景的还有居住在附近的1万多居民,他们的住房因濒临九里湖,被前来游玩的市民戏称是“湖景房”。老孙曾围着九里湖景区慢跑过一次,一圈下来需要45分钟。“不感觉累,你说奇怪不?两边全是景,而且不重样。”这仅是徐州生态变迁的一个美丽剪影。近年来,徐州市积极顺应百姓“求富、求变、求绿、求美”的强烈期盼,深入实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路更畅”、“城更靓”五大行动计划,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2%、居全省第一,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3%,功能区三类以上水体占比达76.6%,市区湖泊均达到可以游泳标准,成功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今年将再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美丽徐州成为响当当的城市名片,人民日报曾头版头条以《一城青山半城湖》为题报道了徐州生态文明新貌。
徐州本色天成,环城72座山峦连绵起伏,9条河流穿城而过,7个湖泊交相辉映。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放鹤亭记》中写道,“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但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造成徐州历史上生态欠账较多。近年来,徐州市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中之重,先后实施两轮“进军荒山行动”,累计投资7亿多元、完成荒山绿化13万亩,在全国开创了“石头缝里绣出森林城市”的成功范例。高标准建设精品园林,市区公园全部实现敞园开放,修复了燕子楼、放鹤亭、张山人故居、云龙书院等人文景观,全市300亩以上大型园林超过3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近17平方米,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市民最满意的民生工程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对环境污染行为坚决说“不”。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 组建“守望家园”生态文明基金会和志愿者队伍,实行环境污染“第三方监督”,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近年来先后关闭或搬迁85家水泥企业,完成市区热电整合替代工程,大型火电机组脱硫率超过95%,彻底关停了66家煤炭、建材小码头企业,推动了全市污染排放量持续下降。今年前8个月,徐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优良的天数为158天,优良率65.02%,其中8月份优良率100%,是长三角地区唯一进入全市前十的城市。
在加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通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提升,已成功创建“三星级康居乡村”70个,省级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试点村20个。在道教祖师张道陵的祖籍丰县,范楼镇是远近闻名的“长寿镇”,目前全镇有80岁以上老人1486人,其中百岁以上老人12人。家住在耿庄村的王戴氏老人,今年105岁了,老人平时喜欢栽花种草,住的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老人说“现在村里都通上了水泥路,家前屋后都给种了花草树木,还有专门的保洁员,环境好了,心情更敞亮了”。
徐州在生态再造上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一座“山水相依,南秀北雄”的城市呈现在世人面前。1100毫米左右的年降水量,接近长江流域城市的平均水平,呈现出北方城市少有的临水生态。用国家气候中心专家的话说,就是“等于把徐州城向南迁址八百里”。而“见缝插绿”“破墙透绿”、“显山露水”、“进军荒山”等园林绿化专有词汇,对平民百姓来说也不是什么陌生的新词。
在当地风景最美的云龙湖边,年过七旬的赵绍锦老人照例又来到湖边散步,“这里的环境好得很,真的不比杭州西湖差。”老人指着湖光山色的美景,不无自豪地说。
“有情有义”的人文情怀让尊老尽孝蔚然成风
《论语·雍也》篇说,“仁者寿”,是说仁者怀着一颗仁爱之心,拥有一份好的心情,因而能够家庭和睦、老人长寿。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民风淳朴厚道,孝风浓厚,“孔子传道”、“陵母训子”等发生在徐州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楚人重情,齐鲁尚义”,独特的历史、区位和文化熏陶,使“有情有义”成为徐州人文精神最深厚的积淀和最鲜明的标识。
徐州的历史名人灿若星河,而最为人知的是刘邦、项羽这两个盖世英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善良的徐州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对这两个旷世男子汉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至今,歌风台、泗水亭、斩蛇沟、拔剑泉、汉王城等地,与刘邦相关的故事被徐州父老广为传唱;而2000多年来,代代徐州人修葺项羽马放南山的地方——“戏马台”,供世人瞻仰。
“百事孝为先”。 早在商周秦汉时期,中国人就提倡全社会尊老敬老并世代传承下来,几千年来“孝”成为维系社会、家庭和谐的最基本要求。新的历史时期,徐州市深入实施“舞动汉风”工程,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情重义、包容大度这一汉风的精神内核,正滋养着人们敬老孝亲的社会风尚。徐州连续多年推出“徐州孝星”评选,宣扬新时代的“孝文化”,并在各类选举推选中把“孝顺”作为基本的入选条件,社区邻里之间广泛开展“好媳妇”、“孝老爱亲”等评选,新沂市邵店镇陈堰村自办的“孝道竞赛”延续了28年,在村民心中汇聚成了一股强劲的孝亲洪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徐州大力培育发展“好人文化”,通过建设好人园、成立好人基金,强化“好人得好评、有好报、过上好日子”的鲜明导向和机制保障,使争做好人在彭城大地蔚然成风。在身边好人的榜样感召下,“草根好人”越来越多,徐州已有上万市民登上好人榜,其中上百人当选“中国好人”和“江苏好人”,26年如一日赡养瘫痪在床婆婆的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张公兰、25年情系三位“母亲”的张玲兴、捐肾救母的“全国最美孝心少年”邵帅等,更是其中的典范,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群众争相效仿的时代楷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爱徐州、慈善之都的感召,吸引了全社会对善行义举的热情参与。徐州已连续8年举办慈善晚会,累计募捐3.47亿元,救助困难群众35万多人次,通过“爱心助残”、“爱心助孤”、“爱心助老”等特色救助活动,更多孤残老人、空巢老人等得到了及时救助。
对这座城市人文情怀品格的不懈坚守和传承弘扬,换来了家庭和睦、与人为善的和谐风气,换来了尊老敬老、孝顺长辈的社会氛围,换来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精彩夕阳红。
家住在邳州市新河镇龙化村的王鹏启和孔广英老人是目前江苏省唯一的一对百岁夫妻,老两口相濡以沫,携手走过83个年头,如今已是五世同堂。他们一起经历了战争、饥荒、动荡,却从来没有改变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生活中碰到拌个嘴、意见不一致时,王鹏启老人就会出去溜达一会儿,回来后所有不快就云开雾散了。老人说,“有话好好说、有事多商量、相互谅解、相互包容”是他们健康长寿的最大秘诀。
“人能活到一百岁不容易,我们能照顾年过百岁的母亲,更是我们的福气啊!”家住在奎山社区的孝星李敏说,他作为102岁老人的儿子,那种珍惜和感恩的心情,溢于言表。“有父亲在,不管我们多大了,还觉得自己是个孩子。”苏电社区82岁的朱思凤兄弟姐妹7人,平时经常聚在一起,每个人都是发自内心地向今年103岁的父亲朱广新行孝。
105岁的张绍堂老人,从小在私塾读书,19岁就到图书馆工作,做了10年的图书管理员,一辈子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80岁那年老人开始自学书法,每天坚持写,20多年下来作品超过了几千张。就在今年,张绍堂老人还出版了一部名为《徐州十三韵》的书,老人说,作为徐州人,他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徐州的优秀地方文化,提及自己的长寿秘诀,老人总结了八个字,那就是“老有所学、知足常乐”。
源远流长的养生传统,铸就了这座长寿之城的底色;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夯实了这座长寿之城的根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滋养了这座长寿之城的生命;淹没无闻的凡人孝举,书写着这座长寿之城的不老神话。或许,这就是这座城市的长寿“基因密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