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行业信息 > 正文

关注“看不见的健康”:哪些人易患精神病?

关注“看不见的健康”:哪些人易患精神病?

——写在第25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

人民网北京10月10日电  (赵敬菡、王宇鹏、高奕楠)从张国荣自杀到乔任梁之死,从官员跳楼到富商离世,从“星星的孩子”到戒网瘾中心之争……这些人人皆知的热门话题,每一个都与精神疾病相关。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精神卫生是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卫生疾病亟待进一步重视。

2016年4月,世卫组织牵头负责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在扩大抑郁症和焦虑治疗方面,每做出1美元投资,就会在增进健康和工作能力方面获得4美元回报。

今天(2016年10月10日)是第25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精神疾病也呈现了增多的态势。忙碌、疲劳、焦虑、急躁、压力等种种情绪成为加速这一态势的催化剂。然而,在精神疾病越来越多地影响工作生活的同时,人们对于它的了解却仍显不足。值此世界精神卫生日来到之际,让我们共同走近精神疾病,消除误解,增进知识,了解并努力战胜它。

精神疾病认知度低

常见7大认识误区

(1)得了精神病就没治了?错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王绍礼指出,不少人误以为,“得了精神病就没救了,治不好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他表示,虽然相对于其他常见的疾病来说,精神疾病的诊治更加困难,治疗周期似乎更长,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大多数精神疾病都有办法治疗,而且总体的治疗效果和结局也是相对不错,预后较以前大大进步。

(2)精神病就是心理问题,调整心态就好了?错

“医生,我最近状态不太好,您给我做做心理调适吧!”在临床上,王绍礼遇到不少这样的患者,他们误以为,精神疾病只是心理问题,做做心理咨询、调整调整心态就能康复。他指出,精神疾病种类很多,发病原因不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有些一般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调适能改善,但如果是精神疾病就必须要系统的治疗才能有良好的结局,这些疾病包括大家熟悉的抑郁症,还有精神分裂症等都需要系统的规范化治疗,当然心理调试对疾病缓解能起到积极帮助。

(3)得“精神病”是“受了刺激”?错

把精神疾病归因为受到某个事件的刺激,这是北京安定医院二病区主任郭小兵在出诊时常常遇到的情况。“患者或家属中总有人说‘两口子吵架了’,或者‘孩子跟别人打架了’,所以就得了精神疾病。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认识。”他进一步解释,引发精神疾病有四个因素,生活事件影响只是其中之一,另外三个分别是遗传因素、神经发育异常和神经生化因素,这三个是生物学基础,造成了该病“早晚都会发生”,外界事件只是起到一个促发作用。

(4)想自杀才是得了精神病?错

以往的认识中,想自杀才是得了精神病,实际上一些小的症状就可能是患病先兆。郭小兵介绍,功能性精神疾病,靠以目前的检查设备很难检查出有明显病变,患者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也很低。例如有的人存在长期睡眠障碍,包括早醒、夜梦增多、入睡困难等,就靠服用安定药物解决,事实上睡眠障碍可能是功能性精神疾病的一种先兆。患者当成了普通失眠对待,错过了早期治疗时机,引起疾病进一步加重。还有的患者表现为躯体症状,例如胸闷、心悸、头晕、腰酸背痛等身体上的各处不适,到综合医院的心脑血管、消化内科等科室检查,所有的检查结果没有明显问题,实际上,这可能是抑郁症的一种表现,应该到精神疾病专科医院进行排查。还有的患者即使意识到自己存在精神障碍,出于病耻感不愿意就医,宁愿拖着也不接受治疗,到了严重的阶段,已经完全失去自知,不认为自己存在异常,甚至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或言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一些患者,是在110、120的协助下被送进医院治疗的。”

(5)精神疾病患者都是疯子傻子?错

我国国民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低,精神卫生知识普及较匮乏。不少人将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与疯子、傻子划等号,北大第六医院门诊部主任孔庆梅表示,“这是非常错误的”。实际上,精神疾病的范畴很广阔,包括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失眠,更年期、产后情绪不佳、少年期的心理问题等都是我们治疗帮助的范围,还有如人际关系问题、环境适应问题、过度节食或贪食苦恼、网络成瘾等。”

(6)精神病是神经错乱?错

很多人把精神病误认为神经病,事实上,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孔庆梅解释说,精神疾病指精神活动有严重紊乱,精神状态有显著障碍,导致病人在认知、情感及意志等方面出现障碍,如精神分裂症,表现为多疑、行为怪异等。而神经病是指神经系统有器质性病变,如脑外伤、脑梗塞等,多表现为疼痛、麻木,或无力、瘫痪、意识不清等。

(7)有不良情绪就是有精神疾病?错

“很难过,很焦虑,很烦躁,我是不是有抑郁症?”很多人认为出现了抑郁情绪,就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其实不然,孔庆梅表示生活里,抑郁是一种很常见的情感成分,是人之常情。人们遇到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痛苦的境遇或生老病死等情况,自然会产生情绪变化,尤其是抑郁情绪。

哪些人群更易患病

病因不明,综合因素作用

郭小兵介绍说,精神疾病种类很多,通常分为“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功能性”精神障碍两大类。前者是指由脑肿瘤、脑炎、脑血管病、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精神障碍,后者更多的是指无明显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异常情况下出现的精神障碍。后者按照症状轻重来看,相对较轻的有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等,较重的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精神疾病当中,影响较大的是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前者是患病率较高,人群中患病率大约5%左右,影响人的社交和工作,严重的后果是自杀,危害较大。后者患病率约在1%左右,但是危害更大,一旦发病治疗困难,治疗的结局也相对不太。”王绍礼说,除此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普通心理障碍。单一某种精神疾病患病率并不高,但总体患病率远远高于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涉及人群更广,特别是近年来,与药物、酒精相关的精神障碍呈明显升高势头,应当引起关注。

但总体来说,大多数的精神疾病发病原因并不明确。王绍礼介绍道:“总的认为,他们是有一定的性格缺陷为基础,在一定内在生理生化的改变,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精神紊乱。精神疾病是综合因素发病。既有内在的改变,即先天性的性格缺陷和遗传因素,也有外在环境的影响。心理因素的作用有两种形式:一是突如其来,短时间内自身调整应对能力跟不上,导致急性发作;二是慢性的因素,不强烈,但长期持续存在,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超出承受限度,导致精神人会崩溃。”

“部分精神病患者发病前有一定的精神刺激因素。比如失恋、事业不顺、亲人去世,这些生活中的大变故,对相当一部分患者只是诱因,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孔庆梅说,精神疾病往往通过患者的内因来起作用,而内因就是人对某种疾病的“易感素质”,包括遗传,个性因素,大脑神经递质的分布等等。“精神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具有家族病史的人应该格外注意。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遗传,但是发病机率高些。”

在发病人群方面,王绍礼表示,由于是综合因素作用,精神疾病的人群没有特别的差异。但从临床上看,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敏感、固执、人际关系差的人,相对可能发病几率高一些。

政府公务人员更容易患精神疾病?娱乐圈的人抑郁症发病率高?学历收入高的更易精神障碍?针对这种说法,王绍礼解释道,精神疾病表现在不同人群中,实际上还是和压力有关。这些人由于处于特殊的环境中,容易面临更多的压力。“比如说高学历的年轻人,面临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婚恋压力。公务员也是一样,事情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且要平衡各方关系,有时面对的不是一个上级主管领导。单纯的压力一般不会对人造成致命的伤害,一般是要遇到不止一个压力,而且持续存在,互相矛盾、纠结,人无从选择和平衡,这才容易出现疾病。”

精神疾病能预防吗?答案是肯定的。王绍礼说,毫无疑问,精神疾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虽然很多病因不明,内在的决定因素难以控制,但外部原因是可控的。比如,我们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社会(环境),减少压力和不良情绪的产生。今年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就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大家都心情愉悦,压力少,得病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

“当然,人不可能不面对压力。因此,识别压力,正确地应对压力,化解压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王绍礼说。他建议,当遇到不良情绪时,应该学着自己调控心理,转变态度,适当发泄自身情绪。必要的时候,可以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亲朋好友、同事都可以。还可以向专业人士,如精神科医生求助。

制约精神病治疗的因素

病耻感和对副反应的过度担心

“有病不敢看,有病不承认有病”,这种讳疾忌医的患者在精神科医生的工作中是十分常见的。王绍礼告诉记者,病耻感是当前制约精神疾病治疗的一大“拦路虎”。

“在我接诊的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患者在患病初期并不愿意承认这是一种精神疾病,认为自己的病是身体器官脏器的问题。担心去医院看精神科,会被他人耻笑,而宁愿在其他科室反复游走治疗,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病情严重到不得已时才勉强来到医院的精神科看病。”孔庆梅说。

此外,对治疗副反应的过度担心,也严重影响了精神疾病的诊治。郭小兵说,有的患者会认为服药会成瘾,实际上像精神活性物质,例如毒品等,才会让人成瘾。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不但不会形成依赖,还可以对神经细胞起到修复保护作用。还有的患者认为治愈了就可以不用服药了,实际上,对待精神疾病应该像控制糖尿病、高血压那样坚持服药,按时检查,例如首发抑郁症治好后,要再服药8个月,首发精神分裂症治好后,要再服药2-5年,以此防止复发。

“有的患者认为,精神疾病治疗周期太漫长了。其实,一般情况下,治疗一个月就会有效果,最快1-2个星期即显效。所谓漫长,是指整个全周期。因为精神疾病有其特殊性,各类精神疾病都有反复波动的趋势,每次波动都会造成新的危害,给治疗造成负担和麻烦,应对这些现象的最好方法是规范化治疗,能够减少避免波动、复发,规范化治疗的时间有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急性一般是一个月左右,后两个期,不同疾病时间不同。很多患者认为长期就诊很麻烦,或者感觉自己已经恢复了,就半途而废。甚至停药后还得意,没有立即发病。盲目停药很可能导致病情反复,前功尽弃。”王绍礼说,依从性差,是精神疾病患者中一个常见的不良状态。

为了更好地推进规范化治疗,“我们现在强调‘治疗联盟’的概念,即医生、患者、患者家属三方形成合力抗击疾病,家属要起到监督治疗和心理支持的作用,这对病情恢复很重要。”郭小兵说。

王绍礼强调,健康要从心理健康做起,不要忽视了“看不见的健康”而影响整个人生。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health/hyzx/2016-10-10/372592.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