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沃土 硕果满枝 一流学科集群 集结国内领先平台 |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孟祥 通讯员 赵芃 120载岁月如歌,120年风华不改。在江苏省“十三五”科教强卫工程评审中,徐医附院再获佳绩,在临床医学中心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学科(实验室)、团队、人才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获批数量位列苏北地区首位,彰显了徐医附院强大的科研实力及在苏北地区的龙头地位。 如果说一所医院各项事业的发展是一棵大树,那么科研就是根深于地下的根须。唯有根深才有树大,才能源源不断为大树的枝繁叶茂输送“养分”,支撑起临床和教学的蓬勃发展。 自“十二五”以来,徐医附院认真实施“质量立院、科教兴院、人才强院、技术名院”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在科技成果、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团队及高层次人才建设等方面硕果累累,实现了多项国家级项目历史性突破,为实现医院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学科和人才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医院软实力的持续提升。 随着激励机制的日益完善,徐医附院在学科和平台建设领域不断实现质的跨越。 近年来,徐医附院依托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队伍,临床医学获评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血液病学、肿瘤学被评为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医学重点学科,麻醉学和血液病学荣获“十二五”科教兴卫工程“优秀重点学科”称号,妇产医学被评为省妇幼健康重点学科,形成了优势学科集群化发展,临床医疗质量持续提升。 平台建设是科研的有效支撑,是人才的孵化基地,是促进转化医学发展的主要渠道。徐医附院围绕项目建设、人才培养、医学转化等目标,积极争取国家级平台,巩固发展省级平台,拓展协同创新平台,取得骄人成绩—— 麻醉学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省“科教强卫工程”临床医学中心。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项,含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各1项,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完整的麻醉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麻醉学人才培养模式,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肿瘤学拥有冠名江苏省肿瘤生物治疗的全部7个省级平台,包括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省转化医学基地、省级研究所、省工程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科技公共服务中心、省重点实验室。“肿瘤免疫细胞治疗”项目顺利通过美国AABB国际认证,成为国内首家接受认证的单位;肿瘤生物治疗研究所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实现了徐医附院在国家级重大科技平台零的突破。 此外,血液科骨髓干细胞实验室获批省骨髓干细胞研究所、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介入放射科获批布-加综合征专病诊疗中心,急救中心获批省卫生应急研究所,听力中心获批省人工听觉工程实验室,全面提升了医院科研和医疗水平,进一步匹配淮海经济区医疗高地的发展定位和需求。 完善激励机制 科研产出硕果累累 育高层次人才 百年名院枝繁叶茂 梧桐树枝繁叶茂,金凤凰高枝鸣唱。根深叶茂才能硕果满枝,关键靠人才队伍的支撑力。 近年来,徐医附院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设立人才培养和科研启动基金,在人才培养中引入竞争机制,制定了客观公正、科学可行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选拔标准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铸就一支高层次、高效能的医院人才队伍——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院长曹君利2014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实现了徐医附院国家级人才项目的历史性突破。 “十二五”期间,徐医附院新增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双创人才”3人,省特聘医学专家7人,省特聘教授7人,省“333”高层次人才33人,省“六大人才高峰”36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人,省“六个一”工程6人。省“科教兴卫工程”杰出人才1人、省“科教强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7人、省“科教强卫工程”医学青年人才31人等纷纷花落徐医附院……这些闪耀的数字背后,展示了徐医附院高层次人才建设的丰硕成果。 头雁领飞,群雁展翅。近年来,徐医附院新增10个省级创新团队,其中省“双创团队”3个,省“科教强卫工程”创新团队3个,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肾癌生物治疗创新团队荣获“十二五”科教兴卫工程“优秀创新团队”称号。另有数十位专家在国家级、省级医学会任职,其中在中华医学会任职41人次、中华医学会分会学组副组长4人,省医学会分会任职主任委员2人(徐开林、许铁)、候任主任委员2人(徐凯、李东野)、副主任委员57人次,中国医师协会分会任职副主任委员1人(许铁)、委员39人次。充分体现徐医附院区域领先的医疗及科研实力。 结 语 2017年,对徐医附院人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适逢东院正式开诊运行,这座苏北名院迎来建院120周年。金秋十月,徐医附院即将召开第五次科技大会,通过评选、表彰和奖励一批对科技发展作出贡献的医学界精英,展示百年发展的丰硕成果,弘扬杏林传承的优良传统,为120周年院庆再添“浓重笔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医院间的激烈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科研软实力上的竞争,尤其取决于高层次科技成果、学科建设、科研平台、人才及团队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徐医附院“科教兴院、人才强院”之路越走越宽,向省内一流兄弟医院看齐,激发全院上下科研创新新动能,助力徐医附院成长为根牢蒂固、硕果满枝的参天大树,在淮海经济区医疗沃土中四季常青! 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近年来,徐医附院在全院倡导科技创新,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对已到位的科研课题经费给予相应配套奖励,通过设立科研成果、优秀论文、专利、著作、新技术单项奖等,大大激发了医务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成功获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及出版医学专著、发表SCI/EI论文数量全市领先—— “十二五”以来,徐医附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9项,其中包括1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省部级课题86项,包括1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省协同创新中心、5个临床前沿技术、2个省自然优秀青年基金。市、厅级项目199项,总下拨经费达1.3亿余元。出版著作、教材50余部,申请获批专利80余件。全院共发表论文3300余篇,其中SCI论文640余篇,年发表SCI论文数量稳步增长。 改革创新结硕果,杏林花开别样红。五年来,徐医附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得的各类奖项不胜枚举—— 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8项,其中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2项;江苏医学科技奖4项;江苏省卫计委医学新技术引进奖31项,其中一等奖11项;江苏省教育厅高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4项;江苏省妇幼健康引进新技术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江苏省肿瘤医学科学技术奖1项;江苏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1项;徐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6项。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归因于徐医附院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健全的激励机制。此外,医院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参加院内及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国际交流、海外专家引进和自主培养,为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活力和后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