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抗癌靶向药,却在进入医保后消失了》的公号文引起广泛关注。为什么抗癌靶向药进入医保后会消失?南京患者有没有类似遭遇?本报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不少地区患者反映,买不到医保抗癌药
从“抗癌药力争降到零关税”到“抗癌药大幅降价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为患者“减负”的好声音近年来不断唱响。2017年以来,先后有35种抗肿瘤药物纳入医保药品目录乙类范围,减少了患者的负担。以肺癌靶向药物“克挫替尼”为例,进入医保之前,患者每月药费近50000元,纳入医保后,药品价格降低到15600元,职工医保患者个人自付50%后,门诊针对性药物治疗可报销92%、三级医院住院90%可报销。
可眼下,全国多地却曝出不少肿瘤药物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后,反而在医院开不到了。据称,“与癌共舞”网络论坛的一份调查中显示,504名癌症患者中,有54.9%的患者表示买不到医保抗癌药,有53.4%的患者透露,医院已经明确表示不进医保抗癌药。
南京某大医院一位肿瘤专家告诉记者,他在门诊中确实遇到了不少从外地过来要求开药的病人,但医院对肿瘤靶向药物开药有严格的管理规定,只有特定处方权的医生才可以开药,“我们必须优先保障本院病人的用药,有时不得不婉拒他们的开药申请,建议他们到所在治疗医院拿药。”
抗癌药为何进了医保后断货
抗癌药进入医保后就消失并非第一次曝出。乳腺癌靶向药物“赫赛汀”从2017年7月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乙类范围后,全国多地就陆续出现短缺。
为什么抗癌药进入医保后容易断货?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为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实现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和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医疗保障部门实施医疗保险总额付费制度,部分地区因为医保控费的原因,医院在临床使用上会有所顾虑,影响了抗癌药使用的积极性。
“药品零差率施行之后医院必须考虑的经济账,也是影响其正常供应的因素之一。”南京某医院肿瘤专家告诉记者,药品零差率后,对于价格较高的抗肿瘤靶向药物,医院需要垫付相当一笔资金去把药申请回来,有的药品还需要特殊保存,人员成本、资金占用、保存成本及药品的损耗成本等,都是医院必须算的经济账。
另外,药占比的考核也掣肘了医院的用药。所谓药占比,即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买药的费用占总医疗费用的比例。为破除“以药补医”顽疾,2017年国家卫健部门出台相关规定,要求试点的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价格高昂的肿瘤靶向药物在有些地区被纳入考核范畴,导致医院“一开药就超标”。
多措并举,南京保障医保抗癌药物供应
“目前我们还没有接到患者反映抗癌药短缺的情况,在监管过程中也尚未发现医院有故意断货行为。”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为确保供应,我市明确对谈判药品中的抗癌药品费用实行单独统计,不纳入医保总额控制范围,也不纳入医疗机构药占比考核范围。同时,市医疗保障部门充分发挥医保智能监控系统作用,加强抗癌药品日常监督,将医疗机构采购、使用配备谈判药品中抗癌药品的情况、患者投诉举报情况等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协议管理和年度考核内容。“为让南京患者更方便买到医保抗癌药物,我们制定了特药管理的相关政策,患者还可以到相关特药定点药店购买,按规定享受医保待遇。”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另外一方面,我市还加大了对药品配送企业的约谈提醒力度,建立绿色通道,要求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要保障药品随使用、随备货,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来自市医保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0月纳入医保的“阿扎胞苷”等17种抗癌药品涉及产品26个,截止到上月18日,共有15家市属医疗机构对该类产品进行了采购,采购总金额约2100万元,采购品种17个,产品23个,供应保障稳定,能够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其中,南京鼓楼医院采购的产品数达19个,采购金额近1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