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行业信息 > 正文

以我赤子之心,许你山河无恙 ——徐医附院援湖北抗疫群英谱

 
 
 

  ◎李继玲

  ■序 言

  2020庚子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武汉的神经、湖北的神经、中国的神经、世界的神经。

  四面集结,八方会合。为了抗疫,全国共有4.26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江苏先后派出13批共2820名医护人员奔赴荆楚大地战疫一线。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徐医附院),向疫情亮剑的速度同样史无前例。

  应战!面对疫情,院党委一声令下,1800多位医护人员全部放弃春节休息,毫无怨言地投入战“疫”一线;

  他们与江苏各医院联合成立专家救治团队,以最强的医护力量,书写了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的援湖北抗疫群英谱!

  一、生命至上:你们保护武汉,我们保护您!

  (一)

  大年初一,上午11时,徐州东站。当列车向西南疾驰时,徐医附院感染管理科科长、主任护师茅一萍心情沉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院决策层和专家们的神经一下绷紧了。

  1月24日年三十下午,院党委第一时间召开疫情防控会议,迅速成立领导小组,王人颢书记亲自挂帅,紧急部署各部门相关工作,要求关口前移,守好大门,紧盯每一个可能会“冒”出来的病毒携带者。

  “茅主任,请留步。” 会议刚结束,王书记神情庄重地叫住了她。“刚接到国家卫健委的抽调函,请您作为全国抽调的10名感染控制专家之一,即刻动身驰援武汉。时间紧,任务重,有什么困难么?” 有着14年党龄和多年实战经验的茅一萍临危受命,快人快语:“准时出发,不辱使命!”亲历过2003年的“非典”,职业的敏感告诉她,这次更为危急。当天下午,茅一萍直奔她负责管控的目的地,湖北省新冠肺炎首批定点收治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

  (二)

  尽管有心理准备,看到这里的设施,茅主任还是吃了一惊。

  该院原来只是武汉武昌区的二级医疗机构,无论人员、物资和设备都不能满足收治危重患者的条件。虽然安排了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结对帮扶,但从综合性医院一下子转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又一下子收入了这么多传染病人,压力可想而知。

  “我们太缺感控力量,您来太好了,我们有主心骨了。” 院领导看着茅一萍,疲惫的眼里带着深深的恳求。

  夜里1:00睡,清晨4:30起床。早饭馒头和鸡蛋,午饭晚饭是8块钱的盒饭,吃饭的时间分分秒秒都融入进了工作中,30年的医护生涯,弹指一挥间,与岁月俱增的,还有内心深处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茅一萍对医院整体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布局改造,一天半,医疗废物暂存间按国家规范搭积木一样建起来了;三天,一个病区紧急改造成隔离病房!设置了“三区两通道 ”,分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患者通道和医务人员通道。

  茅一萍要拿出一整套具体的实施细则。这可是个细活儿,又是个急活儿,三天时间,她根据文件要求,构建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三级体系,连夜制定了 39 条感染防控相关制度和标准操作流程,从行为上给予医务人员规范明确的指导。

  有了这些,就有了防护的屏障,武汉七院的人心顿时踏实下来。

  (三)

  武汉七院的事理顺了,茅一萍又脚不沾地赶往其他地方。

  抗疫的关键时刻,3202名医护人员来自于全国9个省市、286家医院。16支医疗队,面临着边建设、边救治、边培训、边磨合的困难,感控压力可想而知!

  乍一见到准备进入雷神山医院开诊的医护人员,茅主任又喜又忧,大家不仅操着各地口音,参加培训时个个全副武装,戴着N95口罩、防护面屏,眼里还有些许的担忧。

  “我年初一来的,现在安然无恙,说明只要做好防护,就可以安全。”会场的气氛一下子轻松了下来。

  80天里,武汉几大医院的感染防控指导,数支各地医疗队的培训指导任务,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数千人次一场场考试下来,一批批医护人员走上战“疫”一线,交出了零感染的中国答卷,茅一萍也成为医疗队微信群里让人安心、放心的“知心茅姐姐”。

  你们保护武汉,我们保护您!这是感控的力量,也是抗击疫情的及时雨。

  二、生死时速:请战!我是共产党员

  (一)

  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数字攀升,武汉最严重,疫情最危急。

  看到每天的疫情报道,刚援疆回来,正在休假的徐医附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晁亚丽坐不住了。

  2018年7月,她曾主动加入江苏省组团式援疆的医疗队伍中,一年半来,创造了受援医院ICU史上的多个第一,多次获得表彰。其救治维吾尔族姑娘凯丽比努尔的事迹登上央视。

  1月30日,她向党委递交了请战书:“如果问援疆带给我最宝贵的是什么,那就是责任担当,是对党的忠诚和对国家政策的坚决执行……如果国家有需要,我可以随时奔赴前线!是党员就应该冲在最前方,是医生就应该站在最前线!”

  两天后,省卫健委抽调人员组建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的通知刚发出来,晁亚丽第一个在微信群里回复:“我报名!”不到1小时,徐医附院第二批驰援武汉“硬核”医疗队伍便组建完毕,晁亚丽担任一行7名队员的队长。医院党委书记王人颢代表院党委和全院4500名职工前来送行,院党政领导季芳、金培生、顾玉明、徐凯、谈在详、宋军、王志萍前来送行,相关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前来送行,职能部门负责人前来送行……

  时间如此仓促,每一个送别的人都成了搬运行李的人,救治患者,保重自己,有事联系,平安归来……所有的叮嘱和祝福,在为逆行天使们梳理头发的瞬间里,在依依不舍地挥手中。

  (二)

  2月4日,他们到达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作为当时中国重症医学人才最密集的前线医院,该院会集了全国18支医疗队,2412位医护人员,这里也是湖北新冠肺炎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

  2月6日夜,晁亚丽刚接班,看到病房里躺着的27个危重病人,有16个气管插管,5个上无创呼吸机,6个面罩吸氧,心里那个急。为保证病人安全及救治效果,她不停地在病房查看每个患者的病情、监护仪数据及呼吸机参数,一圈下来,衣服早已湿透,一停下来,浑身冻得直打寒战。一阵出汗一阵凉,ICU中的工作高强度高负荷,晁亚丽没时间吃饭、喝水、上厕所。“嘀、嘀、嘀。”新入院患者脉氧下降的报警声响起来了!正在病区值夜班的晁主任加快了步伐,赶紧来到病床前。

  这是2月9日,他们来的第7天夜里,40多岁的重症男患者气管插管突然脱管,脉氧只有70多,刹那间,病人脸憋得像个紫茄子。呼吸困难,意味着生命危险,需要紧急重新插管。突发疫情的武汉,资源短缺,没有可视喉镜,患者又是体重100多公斤的困难气道,操作难度很大。

  几个小时的连续工作,裹在防护服里的身体汗水在流,护目镜已被雾气打湿,什么都看不清,但她知道,他们是在生死线上抢人,她要坚持,她必须坚持!病人已经意识模糊,不能再等了。

  跪在患者的床头,晁主任低下头,晃一晃脑袋,让护目镜里凝结的汗水划出一道缝隙,从中看到呼吸机的面板,拿着喉镜为患者开放气道。此时,她的脸和患者的脸距离不到10厘米,病人插管喷出的气溶胶,极有可能传染她!

  作为重症科医生,她深知操作的危险,事后想想还是很后怕,但是,在生死攸关的那一刻,她选择了义无反顾。

  几分钟后,一股气体从管子里“吐出”,插管成功!患者长换一口气,呼吸顺畅,嘴唇红润,氧饱和度上来了。戴着氧气面罩的病人苏醒后,抬起手,竖起大拇指,感谢医护的救命之恩。他记住了徐州医生晁亚丽、徐磊、胡伟伟,记住了ICU副护士长孟庆亚,护师张文龙、张娟、黄康,记住了鬼门关前,这群可爱的人拼尽全力帮他打开了生的大门!

  (三)

  不但男患者记住了这群医护人员,从鬼门关里走出来的韩女士也记住了。

  2月14日,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监护室患者韩女士手捧“爱心处方”请医护人员在上面签名。这张特殊处方单,是晁亚丽策划,江苏第三批援鄂医疗队18名医护人员,利用轮休时间绘制出的50张祝福卡。“窗外有暖阳,身边有我们” “不要害怕,东西南北汇长江……”这是一个个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案,也是至暗时刻的暖心贴。

  夜里,江城下起霏霏细雨,街上寂寥、冷清。下夜班的路上,几位医护结伴而行,有人突然说,哈哈,今天情人节,我们送出去的“爱心处方”就是最好的礼物啊!

  深夜,静悄悄,既当指挥员又做战斗员的晁亚丽,心头涌起前所未有的责任。

  三、生死存亡:有国才能有小家

  (一)

  徐医附院重症医学科医生胡伟伟有两个孩子,儿子7岁,女儿3岁,和很多职场女性一样,她一边努力工作,一边相夫教子。

  2月1日下午刚过6点,胡医生突然看到微信工作群的援鄂通知,即刻就报名了。“时间太紧,也没想好怎样跟妈妈解释,但是我知道她会理解我!”胡妈妈从同样是医务工作者的女婿那里知道了消息。“武汉那边冬天湿冷,你这一去,又不知道啥时回来,多带些衣服。”“孩子你放心,有我们带着,有时间就给家里打个电话!”驰援武汉的几位英雄,徐医附院领导记得门清,这不,就在2月3日前方开拔的第二天,院党委便委派常务副书记季芳带队逐一走访慰问家属。“有困难给医院党委说。”笑容里是后方单位的暖心。“是国家培养的伟伟,如今有困难,她应该去,慰问金不能收……”

  胡伟伟家发生的一幕,同样发生在另外6位驰援武汉的医疗队员家。

  “没有国,哪有家,武汉现在正是缺人手的时候,孩子们不要担心家里……”

  (二)

  当然,缺人手,还要精兵强将。治疗病人历来讲究“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徐医附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征,就派出了经验丰富的孟庆亚、张文龙、黄康三位男护士。

  那天夜里接班,一名60多岁的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当班的ICU副护士长、主管护师孟庆亚,发现病人的呼吸急促,意识开始模糊。“陈功(化名)又危险了!”“上呼吸机!”

  孟庆亚立刻做好了器械准备,几分钟内,医生、护士们集结抢救。两小时后,陈功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孟庆亚和在场人员,只觉得防护服黏在身上,全身几乎湿透了。这一夜,他在病床边守了五六个小时,片刻未离;下夜班后,脚下依然虎虎生风。作为护理小组组长,他还要一个个检查好防护用品后才能休息。

  (三)

  武汉中心医院同济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区,第一例ECMO(体外膜肺氧合)是90后党员黄康接手的。

  这是外院刚转来的一个患者,心功能持续恶化,血压继续下降趋势,血乳酸进行性升高,全身组织低灌注状态,心电图QRS波群明显增宽,反复室速发作,命悬一线。医疗组讨论决定,必须赶紧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动脉穿刺置管操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护理组询问了好几个人,大家你瞅着我,我瞅着你,摇头就是不会。巧了,黄康接班了。早在2019年6月,徐医附院就购进一台ECMO机器,聪明的小黄率先掌握了操作要领。此时,一声“我会。”让现场所有人看到了希望。预冲、穿刺置管、一针见血、导管尖端定位、固定……医护各自分工,ECMO终于顺利上机,患者血压逐渐好转,尿量增多。救过来了!高兴与激动荡漾在每个人的心头。“小黄,好样的!”看着大家竖起的大拇指,黄康松了一口气。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渐渐地,方舱医院冷清了,重症病房空床了,医护人员轮休了,新增病人停止了。原来肥胖臃肿的数字,随着春天的到来,越来越瘦弱。

  3月25日,他们负责的病人全部康复出院,一个多月的鏖战,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收治病人零死亡的“双零“记录!

  3月30日起,他们又闻令而动,再赴重症病人救治高地武汉肺科医院新战场,直到4月12日,和第一个去武汉的茅一萍主任一起归来。

  四、生有逢时:我们都是“黄石亲卫军”

  (一)

  湖北黄石,长江母亲怀抱中的孩子。这个距离武汉100公里的地方,疫情发生,前沿阵地怎么守?

  一省包一市!国家战略一出,江苏连鄂城,壮士再出征。

  卜林、刘平莉、甘玉英、杨广德、吴兴飞、蒋明琛、孙志玲、赵苏利、王雅丽、吴婷、韩倩倩、徐萍,12名徐州队员迎风而立。这是徐医附院派出的第三批援鄂医疗队——

  卜林,1月21日将孩子送回睢宁父母家,23日返回上班后即报名;杨广德,妻子怀孕近两个月,接到通知第一个报名;孙志玲,孩子7个月,哺乳期没有完全结束就悄悄报名;赵苏利,瞒着家人去了黄石,到达后才敢告诉父母……

  他们是儿子,是父亲,是丈夫;是女儿,是妈妈,是妻子。但在2020年的这个早春,他们只记住自己的两个身份——白衣战士;还有,“黄石亲卫军”,这一当地政府赠给他们的荣誉称号。

  (二)

  2月13日晚,卜林接到江苏省援黄石指挥部命令,只身前往阳新县支援,与先到的战友们会合,并被当地县委火线任命为阳新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业务主任。

  2月15日晨,冷雨扑面。卜林6点赶往当地医院。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防护口罩,他一头扎进重症医学科病房。了解到15位重型患者病情后,他的心情变得愈加沉重,然而也愈加坚定了他援鄂的初心:来前线,就是为了救活更多的人!

  重症1床,94岁的张老太正在进行氧疗。除了罹患新冠肺炎外,还合并肝硬化腹水,最重要的一点,她格外烦躁,极度不配合治疗,在同一个病区的孙子劝说她也无济于事。眼见患者病情有恶化趋势,反复核酸检测阳性,“必须换一种治疗思路”的想法涌上卜林主任心头。他依据多年的经验初步判断,老人年岁已高,且被隔离在病房,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们,让她产生了恐惧与绝望的心理。“任何一个生命都不能放弃,除了吸氧,试试将口服的中西药加到饭里,给她喂下去。“他对护士说。为了让这位“老小孩”开心,按摩、洗发、剪指甲、送衣服、打比划……各种招式都用上了。也许是医疗队的关爱感动了老太太,慢慢地,她开始接受治疗,每次查房都会伸出大拇指给医疗队员点赞。

  “谢谢你们,江苏的医生,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看着危重型患者周某强治愈出院时的背影,想到他当初的病情极度不稳定、低落到冰点的心理,以及那些如他一样从鬼门关前挺过来的人们,卜林主任眼眶微红,是的,鲜活的生命又回来了。

  国家一声令下,新冠肺炎病人应收尽收我们决不言弃。一家祖孙两个重型新冠肺炎患者被治愈,黄石年龄最大的重型新冠肺炎患者被治愈,卜林所在的江苏医疗团队创造了两项第一!

  (三)

  在黄石,除卜林主任外,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刘平莉和其他11名队员被分到本市中心医院和中医院。

  2月14日,是刘平莉的第一个班。尽管经过短期培训,全套防护服装备的穿戴还是十分耗时,因此,她足足提前了一个小时到达病区。

  刘平莉的第一个病人,是位60岁的新冠肺炎加脑梗危重女性患者,由于不能说话,每次查房,都要拿着手机和她家人视频,并写在纸上为她加油鼓劲;另一个床位上的阿姨问她:“妹妹,我会好吗?我家里还有93岁的老母亲呢。”看到手机上她妈妈的照片,刘主任安慰说:“每天用这么多药呢,会好的,等你能离开这台机器,就可以回家了。”

  (四)

  新冠肺炎疫情甫一发生,徐医附院80后小伙杨广德,第一个主动请缨,但命运让他和徐医附院乃至江苏同事做了 “黄石亲卫军”, 从2月11日到3月20日,一守就是39天。

  早在1月25日,徐州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入住徐医附院,杨广德也是第一个报名,吃住在办公室。由于病区封闭式管理,没带刮胡刀的他,短短17天,小鲜肉变成了萌大叔,杨医生变成了女儿视频聊天时的 “黑爸爸”。

   出征电话打来了,杨广德转身进房间,迅速整理好他负责的几个病人病历,床头交班,拉上行李箱,来到自家单元楼下。“赵玲,马上我就出发去黄石。”“宝贝,爸爸去打怪兽,回来就陪你出去玩。”他抬着头,看着自己的妻女,对空喊话伸出拥抱的臂膀。

  同在徐医附院呼吸科的医生赵玲眼光里温柔似水:“去吧,我在徐州,你在黄石,自己多保重。”

  踏出了小区门,杨医生感觉似乎是要去到地球的另一半。这次,他没忘带刮胡刀。

  (五)

  黄石市中心医院,ICU病房里,刘叔叔终于睁开了眼睛,眼角带着泪水。ICU护师吴兴飞透过护目镜,看到他露出微笑,顿时心里一暖。

  这是他接手护理的第一位病人,一度昏迷十几天,戴着呼吸机又拖着氧气瓶。经过持续不断的治疗护理,终于转危为安了。吴兴飞站在床边,听着病人又咳嗽起来,借着男护士的力气和巧劲,采用“俯卧位翻身法”悠悠地帮助病人翻过身。他调整一下呼吸,稳住手,凭借经验,探头进去,痰液引流进大瓶里,病人的呼吸立马顺畅了。

  刘叔叔虽然苏醒,但不能说话,感激的眼神仿佛在说,“谢谢! 为了我,你们一夜都没合眼!” “叔叔,我们不辛苦。”小吴高兴着哽咽起来。但是,自己不能掉泪,下一个病人还在等着他。

  ICU病房多是昏迷患者, “他们一定希望身边有个人告诉他,今天,窗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自己理应是病人醒来就可以见到,听到的“那个人。”吴兴飞忙完操作,常常坐在病人身边念叨,说话多了,便成了ICU病房里的“话唠”。

  耐心、细致、热情、周到,随叫随到,时间久了,小吴又多了一绰号: “飞哥”暖男。

  (六)

  晚上,指针指向11时,派往黄石中医院ICU护师吴婷的手机微信上传来好消息:下午,她参与护理的两名危重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身体状况暂时趋于稳定。

  “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开心了。”虽然是一名老兵,但她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比如穿着防护服打针、抽血、穿刺,动作很难到位。为了减少患者痛苦,吴婷反复模拟练习,终于练出了手感。

  每一针,都在推送着生命的希望。

  和战友们一样,脸上被N95口罩和护目镜压出的深深痕迹,因为频繁洗手,手背已经磨破。

  重症病区的12床,是男护师蒋明琛重点护理过的王爷爷。由于长期卧床,吃喝拉撒都在上面,情绪也很消沉。这一日他把大便拉在了床上,小蒋发现后,立即帮他打水擦身更换衣服。“小弟弟,你从哪里来的?”老爷爷侧过脸来。“我是从江苏徐州来的。”爷爷握着他的手,很是激动,“不好意思,给你们添麻烦了,我自家的孩子也没有帮我这样做过。江苏小弟弟,谢谢你!”二十天后,爷爷可以下床了。蒋明琛给他家人打手机,电话那头哇的一声哭起来,比送来那天哭得还厉害,震得小蒋脸麻。“真没想到,你们把一个80多岁老人的事当事,我们都觉得没有希望了……”

  下班的路上,蒋明琛一脸灿烂,给自己来了一张随手拍。“不多说了,今晚,我先去梦里赏樱花漫天飞舞,登黄鹤楼看大江东去。”

  蒋明琛、孙志玲、赵苏利、王雅丽、吴婷、韩倩倩、徐萍,一个个护士,或站在病人旁,喂药、监测生命体征;或推着治疗车,打针,梳理全身管路。时进,时出,由近及远,由远及近,他们与患者彼此关心、彼此加油、彼此祝福、彼此感动。

  五、生生不息:

  江山自有人才出

  历史定将铭记。

  3月27日上午9时许,湖北黄石最后1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

  2020年4月8日零点整,武汉解封!那是提振信心希望的兴奋剂!全城彩灯亮起,党员护师张娟和全国人民一样,深深地被这一历史时刻振奋,泪水止不住地流。第二天上午,看到住宿的酒店大厅角落有一架钢琴,这位音乐达人,指尖生风即兴弹奏,惊奇了在场所有人。

  驻地的酒店经理站得笔直,深深鞠躬。

  “谢谢您为湖北拼过命!” “ 记得回来吃小龙虾!”

  用生命奏响生命,他们,已活成了青春想要的样子!

  1月25日至4月12日,在武汉同济中法新城院区,徐医附院第二批医疗队融入江苏医疗队,79天里,共同成功救治77位重症患者;在黄石,徐医附院第三批医疗队融入江苏医疗队,46天里,共同成功救治新冠肺炎普通型及重症患者近千例。

  援湖北的日子里,孟庆亚、杨广德火线入党,张文龙如期入党, “党员先上”不是口号,而是一次次生死线上的冲锋在前!

  白衣执甲,慷慨赴荆楚;春暖花开,荣耀归故里。三月下旬,各地医疗队一批批陆续撤离;湖北各地,一时成为惜别的海洋。

  直面疫情大考,徐州乃至江苏所有的医疗队员,凭借硬核得分,交出一份疫情防控的高分答卷!

  2020年仲春,在湖北,所有逆行者收获了这座大省给予的礼遇,也收获着来自国家,来自方方面面的致敬与感激。

  草木葱茏,无惧疫情。窗外,无数花朵次第开放。繁花似锦的春天,已经全面到来!
 

   ■作者简介

  李继玲,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现任徐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扬子晚报》《新华日报》《诗歌报》《散文选刊》《中国文学》等报刊杂志,著有个人文集《玫瑰往事》《一座城的风花雪月》,合集《爱上徐州》《岁月如歌》等。荣获2015年“乐游徐州”征文一等奖,2016“南水北调”征文二等奖,2018中国散文网国内征文二等奖,2019云龙山水全球散文征文二等奖等。

  徐报融媒记者 吕品 摄

来源:2020年8月13日徐州日报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health/hyzx/2020-08-18/445271.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