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报融媒记者 王任飞
11月20日是“心梗救治日”。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呈现出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医学专家提醒大家,出现胸痛或胸闷症状时不要大意,应牢记两个“120”。
想实现急性心梗高效救治 必须遵循两个“120”
心肌梗死是一种突然发生、死亡率很高的疾病,救治可谓“刻不容缓”。为提升公众对心梗严重性及救治重要性的认知,2014年起,我国确定每年11月20日为“心梗救治日”,今年已经是第七个“心梗救治日”了。
“有胸痛,我要拨打120”“心梗救治,争取黄金120分钟”,是“心梗救治日”要推广普及的重要理念。为什么要把这两个“120”作为重要理念进行推广呢?
徐矿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祁春梅解释说,急性心梗后,留给抢救的时间很短。因为心梗后,心肌的血液供应被中断,如果不及时恢复,心肌坏死的面积就会一点一点变大,这也是心梗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
“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是通过溶栓、放支架等方式的再灌注治疗,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一般来说,心梗发生后的半小时内,细胞是没有坏死的,若能在3个小时内进行介入治疗的话,预后较好,但若超过3个小时再去开通血管,医疗效果就不一样了——因为细胞坏死不可逆,患者将来可能要面对心功能下降,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
祁春梅表示,正是救治需要“抢”时间,所以医学界尤为强调两个“120”原则:一是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二是把握黄金救治120分钟。只有兼顾落实好这两个“120”,才能基本抓住心梗救治的时间优势。 她建议,在发现家人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时,应立即令患者平卧,稳定情绪,避免激动。密切注意心律,有条件的应测血压。血压正常者,可以服用硝酸甘油。同时,应尽快呼叫救护车,送往医院医治,不可延误。
胸痛中心规范化运作 急性心梗抢救时间大大提速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在急性心梗的救治问题上,普通市民能做的就是及时送医,而更多的工作都要由医院和医生来努力争取。这一背景下,胸痛中心应运而生。
这是一种新的医疗模式,也是一种胸痛急救网络,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EMS)、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及基层医院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合作和流程优化,实现快速诊断、及时治疗、降低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的目的。
一般来说,胸痛中心建设单位可利用每个医联体医院和急救车上配置的信息传输系统,将120抢救现场、转运途中基层医院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血压、血氧、肌钙蛋白、血气等生命体征数据、医学影像、视频等实时连续传输到胸痛中心,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
当患者进入医院后,绕过急诊科和CCU直接进入导管室进行急诊介入治疗,缩短救治的每一个环节。至此,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的平均用时大大缩短,死亡率也有所下降,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据了解,美国心脏学会指南推荐,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心脏冠状动脉球囊扩张的抢救时间应控制在90分钟以内,我市现有的胸痛中心单位均可达到这一指南标准,平均时间约85分钟。
掌握心梗发作信号 用手机导航最近的胸痛中心
准确识别心梗发作信号是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的前提,那么,出现哪些症状是在提示心梗发作呢?
对此,徐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梁田指出,多数心梗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或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或者既往无心绞痛的患者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
据了解,心肌缺血往往是心梗发生的第一步,心肌缺血引发的症状包括运动或休息时出现胸部、上肢、下颌或上腹部不适,可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前内侧。胸前区、心前区的不适感包括胸闷、烧灼痛、钝痛、刀割痛等,且常伴随出汗现象,多为大汗淋漓。或出现呼吸困难、疲劳等。这种不适通常呈弥散性,没有具体病灶位置,也不受活动影响。
当然,心梗可能出现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如心悸或心脏骤停,甚至可能无症状。
总的来说,一旦出现胸闷、胸痛、气短、大汗淋漓等可疑症状,超过10分钟不缓解时,要想到心梗的可能性,应马上呼叫120。专家还提醒我们,心梗急救应选择离家最近的胸痛中心。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多家医院都在积极创建胸痛中心,全市胸痛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去年,我市发布的“徐州市胸痛救治联盟地图”,极具指导性和实用性。该地图标注了徐州市胸痛救治联盟各单位的位置和信息,通过百度地图搜索“胸痛中心”,即可搜索到联盟内医院,了解医院及路线,可极大缩短急救反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