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记者 王春莹 通讯员 孙海芹
医者,何人也?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是他们秉承的职业精神;
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为生命守护,是他们坚守的目标与理想。
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在那些没有硝烟却争分夺秒的“战场”上,他们用行动深刻诠释着何为仁心仁术,何为医者担当,何为平凡中的伟大。
他们,究竟是怎样一群人?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我们走进徐州市中心医院,将目光投向这群白衣战士,一起用数据描摹最真实的医者形象,体验他们的多重身份,感受他们的使命与担当。
他们,是终身学习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苏轼有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对于医者而言,寒窗苦读十几载只是开始,面对浩瀚如烟的医学世界,唯有日学日新,方能紧跟时代前沿,为患者提供最先进、最专业的医疗服务。
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二病区副主任于洋对此深有体会。2013年刚踏上工作岗位时,一位女大学生的举动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天遇到一位肺癌晚期患者,她女儿还在上大学,并不是医学专业,但查了大量资料,都是当时非常前沿的知识。沟通时,幸好我的知识结构足以回答她,后来再去思考这件事,还是很感慨,学而无涯,如今的医疗已经进入医患双方共同决策的时代。”于洋说,“这件事也督促我在后面的职业生涯中时刻谨记学习的重要性。”
2014年,于洋公派去美国进修学习;2019年9月和2020年3月,他以访问学者身份公派至意大利交流学习。在自身水平提高的同时,他不忘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对待学生一丝不苟,常利用业余时间指导研究生修改论文,带领学生参与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
医学,具有学术与实践的独特性。它要求医生不仅要积累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及人文社科知识。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即便已经成为专业领头羊,他们依然时刻不敢停下前行的脚步。
市中心医院骨科主任马超从医30多年,每年坚持开展新课题,科室年手术量逾1.2万台。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多次参加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与国内外脊柱专科中心和学术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先后在天津医院、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等医院深造学习。2006年,他前往瑞士进修学习;2010年在韩国延世大学脊柱中心研修;2016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研修,学习骨科新进展及先进手术技巧。
苟日新,日日新。日新月异的医学大潮推动着这群白衣战士步履不停,“比学赶超”在市中心医院蔚然成风。而在他们背后,医院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成长平台。市中心医院设有博士后研究工作站,获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江苏省首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示范基地、江苏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基地、江苏省医师定期考核机构等。近三年,获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22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立项国家、省市科研课题159项,荣获国家、省市各类奖项 31项。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061篇,其中SCI 347篇。获授权专利110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
“医学是一门学无止境的学科,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更要注重团队精神,加强同行之间的团结协作,共同进步。”马超认为,选择了医疗行业,就选择了做一辈子的“医学生”,唯有把学习转化成一种生活的习惯和乐趣,才能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并给予患者最好的服务。
他们,是责任担当者
——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8月9日的市委工作会议上,“挑重担、扛重责”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事实上,“责任担当者”一直是医者最鲜明的标签。当一份工作关乎千万人的生命之时,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早已超越名利与物质,更多地来自内心深处的道义与使命。
今年3月底,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彭城大地打响。
当战鼓擂响的那一刻,全院“战士”几乎都在第一时间站了出来,勇敢逆风前行!
4月5日清晨,由16名医生和40名护士组成的徐州市中心医院医疗队快速集结,奔赴定点救治医疗机构执行任务。他们是各科室精英骨干力量,有近2/3的医护人员有过支援武汉、扬州、苏州的抗疫经验。
从出发那天开始,近40个日夜、900多个小时里,这支“硬核”队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护工作者的初心情怀和使命担当。
“我们是那些经常能见到凌晨三四点徐州风景的人。”说这话的人叫马家乐,一位90后医学硕士,一名有着5年工龄的血液科医生。
“疫情期间,核酸检测任务经常是凌晨通知,每天睡不踏实,生怕漏掉了一个信息。”马家乐说,“我害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耽误检测,给同事增加工作负担。手机24小时处于备战状态,随时接电话随时投入工作。”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盛大仪式,医者初心便在这一个个无眠的深夜镌刻于心。
2018年8月,在首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广大医务人员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继往开来,再接再厉,不断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为健康中国建设谱写新篇章,努力开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新局面。
四年过去了,市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仁心仁术、精诚精益”闪耀在每一位医者心中。
上个周末,正在值班的口腔科主任孟箭收到了一位患者的微信。这是他的一位“老朋友”了。当时,这位患者因下颌肿大来到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求医,经过一系列检查被诊断为“下颌骨囊性成釉细胞瘤”。通常来说,这种患者的治疗方法多是颌骨部分切除或节段切除再配合骨修复,但是这种治疗方式可能会导致颌骨缺损、软组织缺损等损伤,给患者带来局部功能障碍和心理创伤。
如何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孟箭日夜难眠,不断查阅资料、研究治疗方案,最终,他采用了“成釉细胞瘤的刮治开窗术”这项全新技术,在为患者治疗的同时,保留了脸部外观的完整性。
每一台手术都意味着一次风险和挑战。在少有人走过的路上,他们愿为患者的幸福去拼上一拼,和患者共同走向新的希望。
对孟箭和马家乐们而言,坚守医者仁心,不断提高医术,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诊疗服务,就是一个医者的担当与责任。
他们,是问题解决者
——苟能阅千人,望见知死生
医师节的前一天,早上8时,我们在住院部见到了市中心医院新城分院肿瘤内科病区副主任韩亮。他正在例行交班,仔细询问着前一晚病人的情况,为接下来的查房做准备。与记者匆匆打了个招呼,一行人便风风火火地穿梭于一个个病房之间。
面对疑难危重病症时,医生是那个唯一能够点燃患者希望的点灯人。他们竭尽所能为患者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更高的生存质量,冲锋在前不求回报。
就在几天前,韩亮处理了一起紧急病例,如若救治不及时,病人极有可能因肾衰竭危及生命。
当天,韩亮刚上班就听到一名值班医生说有个病人情况不太正常,前一天化疗后整晚都在喊疼,打了止疼针也无济于事。他立刻意识到这不是正常的化疗反应。韩亮马上冲到患者病床前,摸到患者淋巴瘤明显缩小,结合临床表现,凭借多年经验,韩亮果断判断其为“溶瘤综合征”。随后,一系列检查很快验证了韩亮的想法,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他成功将这个年轻患者从生死关口拉了回来。
“面对癌症患者,我们不仅要把他抢救回来,更有责任将好的科研成果‘搬’到医院和病房,增强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周期。虽然新药有其不确定性,但对于病人来说,这不仅是让癌症有了从‘绝症’到‘慢病’的可能,也为病人和家庭带来更多希望。”韩亮说。
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新药、新技术被应用在癌症患者的治疗中。2014年,徐州市中心医院取得了国家新药临床实验基地资质。目前,肿瘤内科已承接183项新药临床实验项目。数字并没有温度,但每一个项目成功之后,落到患者身上,都意味着生存下去的巨大希望。
作为淮海经济区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三级甲等医院,在市中心医院,还有很多医生像韩亮一样重任在肩,随时需要面对和处理各类危急情况。
“患者室颤,快!除颤,再来一次!”8月18日12时许,记者来到市中心医院导管室时,心脏中心副主任路雯正在抢救一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数小时紧张抢救后,患者血管终于开通,血流完全恢复正常;来不及脱去铅衣,路雯又进入沟通室与患者家属交流病情,直到傍晚记者才采访到了她。
“这是本周第13个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路雯介绍,每天早晨7时许进入导管室,各类手术排得满满当当,她的时间大部分是在导管室内度过,穿着沉重的铅衣,在X射线下开通一条条堵塞的心脏血管,让缺血的心脏重新获得充足的血供,让因心肌缺血而导致胸痛的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路雯笑称,心脏介入医生就是一群穿着铠甲的勇士,需要医生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顽强的斗志才能完成一次次高风险手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上人口老龄化,冠心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从心脏中心急诊手术量来看,每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人数逐年上升,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初期的90分钟救治时间十分宝贵。”路雯说。
如何最快地抢得时间,争分夺秒地救治心梗患者?“胸痛中心”至关重要。徐州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于2014年9月筹建,同年12月正式运行。
今年7月1日,一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在市中心医院得到成功救治。路雯介绍,患者家住安徽宿州,在家干农活时突然大汗淋漓且胸口剧烈疼痛久久不能缓解,送至中心医院急诊时心跳已经停止。急诊科医生见状迅速为患者插管,同时一键启动急诊PCI团队,心内科会诊医生5分钟内到达急诊室进行会诊。团队进行了全面判断,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取得家属理解支持后第一时间将患者送入导管室接受血管介入治疗。手术仅用了40分钟的时间。术后经过精心治疗,5天后撤除ECMO,15天后拔出IABP,由监护病房转入普通病房。
危急关头,医者挺身而出不分时间与场合,已经演化成一种深植于内心的信仰和本能。每当看到患者出院前脸上洋溢的笑容,听到患者家属发自内心的感谢,对于医生来说,这就是最美好的时刻。
记者手记
医生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是门诊室里对患者认真询问的样子;是急诊科奔跑到模糊的样子;是无影灯下力挽狂澜的样子;是穿梭于病房中微笑沟通的样子……
我们虽无法体会到医生的超负荷工作,但从一些“业内笑话”可知全貌:为了不让门诊病人等候,他们是“忍者神龟”,能“憋得住”;手术日连台手术间隙,他们能靠墙而立“睡着”就地休息;疫情闭环管理期间,他们在有限的空间“健步走”……
的确,事实上在工作之外,医生们也应该拥有自己的“小确幸”。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了与大家眼中不一样的医护工作者,他们下班后会相约一起打球、跑步、健身,还有医生早晨上班前先去云龙湖游一圈。
他们,披上白色战袍就是勇士,卸下戎装盔甲与你我并无两样。生活并不只有两点一线,找到一个原点,向各个方向发散出,最终形成一朵绚烂的烟花,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也许,用几组数据并不足以展现“医生”这个群体的全貌,但希望我们今天的文字和数据,能够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医者形象,让医患之间多一份关爱、多一丝理解、多一些宽容。
值此医师节之际,让我们向所有白衣执甲、为生命前行的医师们致敬!
(制图:张思考 参与采写:李悦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