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心灵误区 拥抱光明未来 ——市东方人民医院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宣传活动 |
|
||
|
||
|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孟祥 通讯员 谈建荣 杨慧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在第26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精心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社区宣传、健康咨询、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宣传《精神卫生法》和精神卫生防治核心知识,组织精神科、心理科专家和医院志愿者接受市民咨询。 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成立于1973年,是我市唯一一家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雄厚的医资力量、专业的技术水平,该院一直承担着徐淮地区精神疾病的医教研防工作,广泛开展各种原因所致的重症精神病的收治工作。近年来,该院亚专科建设发展迅速,情感障碍科、酒依赖科、睡眠障碍科等多项特色专科处于全省前列,在精神科、心理科和睡眠障碍的临床医疗、科学研究、专科建设、技术力量等方面居于淮海经济区领先地位。 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杨永杰表示,作为我市唯一的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及市级精防机构,东方人民医院不仅要为来院诊治的患者做好服务,更要为维护全市人民的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尽一份社会责任。下一步,医院在提升精神病人治愈率的基础上,把做好心理健康科普、规范心理健康服务作为促进群众健康、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分内之事、应尽之责。 正确解读精神障碍与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其居住的社区作出贡献。 据统计,目前精神疾病的总发病率达到17%。“要提醒大家的是,没有精神障碍并不代表精神完全健康,事实上一个人一生中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精神卫生问题。”杨永杰院长告诉记者,通过“世界精神卫生日”精神卫生宣传,可增进公众对精神健康及精神卫生服务的了解,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正确对待精神障碍患者。 “出现精神卫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最普通的例子如自卑,最极端的例子如自杀。”杨永杰院长说,但是,出现精神卫生问题不一定等于有精神疾病。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精神障碍、失眠症、抑郁症等,还有一些称为不良心理行为问题,主要有自杀、酗酒、吸毒、适应障碍和儿童少年期行为问题等。 我国当前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心理卫生问题逐步增加,公众寻求心理帮助的愿望日益迫切,因重性精神疾病有可能导致患者工作、学习和生活能力损害,甚至发生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通过全社会积极参与精神卫生工作,共同承担精神疾病防治责任和义务,将进一步推动社会形成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更好地保护和促进公众心理健康。 A、案例解读 “找不回信心”的青春期 初中女生晓丹觉得肚子疼,有时还喘不上气。“我突然觉得老师讲课速度快了。一下子讲那么多内容,我记不住,也跟不上。”晓丹说,学习成绩下降了,就不想和以前的朋友在一起了,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经诊断她患上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不同时期的女性抑郁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东方人民医院专家告诉记者,青春期女性抑郁症有其特殊表现,主要反映在人际关系的损害和学习功能的下降上。此时,患者还会出现一系列躯体症状,除了晓丹的症状外,通常还包括偏头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此外,有些女孩还会感到极端无聊、和家长对着干以及故意学坏等。目前有研究显示,生理变化和社交发展是女性青春期抑郁症两大诱因。 在生理上,女孩进入青春 期后,雌激素和孕酮激素急剧增加,研究表明,青春期女孩激素的分泌紊乱就可能导致抑郁症。在心理上,社交发展成为导致抑郁症的一大主因。研究证明,青春期女孩将她们大部分的自尊都放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上,因此此时她们对自己是否属于某个团体、是否受到同伴欢迎更敏感,一旦感到人际关系紧张或消极,极易让她们感到压力,可能因此引发抑郁症。 B、“看不到前途”的青壮年期 马女士是出版社的图书策划,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35岁的她经常满眼血丝,脸色也不再红润,她老担心被淘汰,经常超负荷工作。然而巨大的压力让她感到沮丧,觉得自己没有前途,开始失眠、体重下降,甚至感到悲观厌世。 抗抑郁组织曾做过一项调查,在被调查的7500名职员中,近10%的受访者称自己有中度或重度抑郁症状。而罹患抑郁症的全职女性的比例就更高一些,她们除了一般抑郁症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外,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对生活失去信心、把未来想得很糟糕、对工作失去热情及对家人冷漠等。 东方人民医院专家告诉记者,全职女性患上抑郁症的具体原因仍在进一步探索中,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女性患上抑郁症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外源性因素,激烈的竞争让她们无法达成既定目标而长期压抑;或是既要精力充沛地挣钱养家,又要拖着疲惫的身体照顾一家老小,双重压力易引发抑郁症。二是生理因素,如遗传、内分泌变化、免疫力下降等,目前还在进一步探讨中。 C、失眠症困扰下的老年朋友 家住东苑社区的刘阿姨,今年56岁,家庭和睦,儿孙满堂,但一到睡觉时间就害怕。去年八月,刘阿姨刚退休不久,对退休生活有些不适应,加上睡眠不好,开始出现烦躁不安、心身疲惫、焦躁等症状。后来家人带刘阿姨去医院做体检,查出来有冠心病,对症治疗,但是还是睡不好觉。最近半年,刘阿姨精神状态很差,忘性大,做事情容易丢三落四,整天昏昏沉沉想睡觉,可真正躺床上又睡不着。“一到晚上,就开始担心今天能不能睡着。”她说,“越担心越睡不着,越睡不着就越担心第二天怎么有精力照顾孩子。”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据相关调查研究:我国大约38%的成年人患失眠症,老年人又占这一群体的半数以上。失眠症不单单是一个睡眠生理紊乱,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紊乱的过程,因此,服用镇静安眠药物,能使失眠症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并未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纠正,反而长期会形成心理依赖。 东方人民医院专家告诉记者,这是现在老年人最常见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需要量在减少,睡眠效率下降,并且常常合并心脑血管、内分泌、代谢、消化系统等多种躯体疾病,又会加重对睡眠的影响,照顾隔代子孙的患得患失心理,又成了睡眠焦虑的罪魁祸首,导致失眠的经久不愈。 失眠的治疗包括三方面:病因治疗,睡眠卫生和认知行为指导,以及药物治疗。抑郁症、焦虑症是失眠常见的原因,而慢性失眠也常常导致抑郁症、焦虑症,应积极治疗;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造就适当的睡眠环境,注意饮食适量,避免咖啡因、尼古丁及酒等,教育病人了解自己的睡眠需要,纠正他们对睡眠不切实际的期望,与病人讨论其焦虑和恐惧的想法,如过分担心失眠所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失眠本身所产生的影响;同所有的慢性疾病一样,慢性失眠的药物治疗可能是长期的,患者不要急于求成,专家共识提出了“按需治疗”和“小剂量间断”使用催眠药物的治疗原则,可避免产生药物依赖和药物耐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