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精准施策稳增长 勠力奋进调转促
即将过去的2015年,是务实进取、攻坚克难的一年。全省上下经过奋力拼搏,经济运行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
岁末年终,奋进的“鼓点”更显激越: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铜南宣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在省属骨干企业,江淮汽车在深圳一次性交付419台新能源汽车“尝鲜”分时租赁新商业模式;在开发园区,合肥经开区与海尔集团携手推动家电制造产业向互联工厂、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在皖北,农业大市阜阳掀起创新创业新热潮,前三季度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8190户,居全省第二位……
不坐等、不观望,稳中求进、勠力前行。每一处项目建设的进展,每一次转型攻坚的进步,都积涓成流,汇入适应新常态、推动新发展的前进浪潮。
稳增长:真招实措帮扶企业,深入推进项目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全国经济增速总体放缓,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矛盾更加突出,PPI连续40多个月持续下跌。我省钢铁、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产业陷入发展困境,企业经营困难加剧,部分市一度出现经济负增长。稳定经济增长的任务繁重而迫切。
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出发点,科学研判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积极响应经济基本面的运行需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
5月份,我省出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作出加大企业帮扶力度,尽快拨付财政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强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降低工商业用电价格、全面落实降税清费政策等一系列部署。通过缓、减、免、抵等措施,为企业减轻各类税负480亿元左右。通过价格杠杆和降低涉企收费,为企业节约成本30多亿元。
8月份,省政府建立省政府负责同志联系市和精准帮扶省属企业工作机制,聚焦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指导、推动、督促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地,帮助地方和企业排忧解难,解决发展前进中遇到的问题。截至12月中旬,省政府负责同志共深入27户省属企业开展调研,推动了马钢、海螺等省属企业解决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现实困难,铜陵有色集团深化改革工作启动实施。
9月份,针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企业面临更加突出的融资难、融资贵和流动资金较为紧张的现实问题,省政府及时出台《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着力疏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管道。省财政专门拿出10亿元用于小微企业过桥转贷,市、县(市、区)财政拿出不低于2倍资金进行配套,资金于10月底拨付到位。截至11月末,省信用担保集团和全省16个市及所属县区建立过桥资金池25.33亿元,累计帮助2051户企业解决过桥贷款140.6亿元,直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3亿元以上,缓解了小微企业燃眉之急,避免银行抽贷、停贷引发企业资金链断裂等风险。
12月份,省政府与中国银行联手主办中小企业投资与贸易合作对接会,共有579对企业达成合作意向,14对中外企业现场签约,帮助中小企业搭建“走出去”“引进来”的务实管用平台。在“一带一路”战略引领和省委省政府的引导推动下,我省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1月至11月,全省实际对外投资9.15亿美元,创“十二五”以来最好成绩。安徽企业正在更加主动地参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全球资源整合,努力提高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在精准发力帮扶企业的同时,我省更加注重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专门出台《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深入推进项目工作的意见》,明确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等项目建设作为投入重点,强化项目建设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全面实施项目建设“四督四保”制度,建立了项目前期、开工、建设、竣工达产全程化的服务推动机制。商合杭高铁开工建设,合福、宁安高铁建成通车,引江济淮工程加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落地,稳定了投资增长势头。1月至11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2%,投资总量居全国前十行列。
岁末回望,省委省政府的稳增长“组合拳”取得了明显成效。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28.2亿元,同比增长8.7%,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八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1%,居全国第五位,消费在稳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1月至11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第七位,省属企业营业收入居全国第八位、利润总额居全国第九位,全省一系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调转促: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效益
12月初,总投资400亿元的合肥京东方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开工建设,这是目前全球最高世代、最领先的液晶显示产品生产线,也是我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标志性项目。作为全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合肥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今年将实现产值超过1000亿元,目前正在建设和谋划包括京东方10.5代线、康宁玻璃基板、力晶12寸晶圆制造等36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600亿元。随着这批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新型显示产业基地的产值规模将在“十三五”期间一举超过2000亿元。由此可见,培育壮大一批爆发力强、成长潜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将引领我省加快构筑现代产业新体系。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传统产业增长动力减弱,新兴力量正在加速成长。在新旧动力转换和接续期,省委省政府谋定而后动,作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重大战略部署,决定在全省深入实施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
4月底,省政府出台《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决定选择若干个产业特色鲜明、创新优势突出、配套体系完备、规模效益好的产业园区作为载体,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将省、市、园区支持产业发展的投入叠加起来,攥紧拳头,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吸引生产要素向基地聚集,促进产业加快做大做强。 9月份,首批14个产业基地建设启动。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的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提速:1月至10月,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累计713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比前三季度增速提升2.3个百分点。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重要路径。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4105”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建设“制造强省”的发展目标,作出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的部署。今年以来,全省滚动实施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以上,引导企业加大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努力促进钢铁、有色、家电、工程机械等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1月至10月,全省制造业完成投资7821.7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40%左右,显示出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步伐正在持续加快。
随着制造业加快升级,制造业与服务业呈现融合发展,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带动了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6%,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
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双引擎”同时发力,引领着全省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背景下,1月至11月,全省财政收入增长10.8%,比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前11个月,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滑的大势下,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7%,高于全国8.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七位、中部第一位。
促改革:推动改革落地,推进“双创”行动,增强发展活力动力
今年前11个月,全省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41.8万户,同比增长14%,平均每天涌现1000多家市场主体。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正在成为全省经济增长中最具活力的群体,民营规上工业企业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82.5%,中小工业企业贡献率为81.2%。更多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抵御住了市场风险,跻身规模以上企业行列:前10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1597户,增量居全国第二位。民间活力的迸发,市场主体的韧性和成长性不断加强,均得益于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
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着力提升改革行动能力,推进重要领域改革精准落地,增强发展新动能。坚持“放、管、服”结合,全面建立和运行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持续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先照后证”,实现“三证合一”,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改革,不断降低创业门槛。复制推广35项上海自贸区成熟经验,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今年8月,我省成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这为我省持续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筑了重大战略平台。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对企业扩大研发投入、高层次人才来皖创新创业、企业和高校院所在我省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等创新创业行动,拿出专项资金,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和引导。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创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改造提升189个产业集群专业镇。
从中心城市到县域乡镇,一轮前所未有的“双创”热潮正在席卷江淮大地。 1月至11月,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37.6%,授权量同比增长1倍以上。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96家,累计达到3157家,数量居全国前列。
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进程中,我省正在积极谋划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努力在最大限度、最广范围内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激发创业创造潜能,进而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高地。这必将为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持续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