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本网资讯 > 正文

安徽阜阳张大坡村:蚕吐“金缕”富乡邻

 

“喜迎十九大 触摸获得感”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

安徽阜阳张大坡村:蚕吐“金缕”富乡邻

 

韩震震 陶涛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昂扬奋进,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充分感受到了伟大祖国的日新月异,触摸到了发乎内心的满满获得感。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党的十九大将在今年召开。人民网特别推出“喜迎十九大、触摸获得感”专题报道栏目,汇纳人民网记者深入乡村、街道、学校、医院、哨所等基层的所见所闻,用记者的笔触、镜头、图片、视频,讲述沾满泥土、饱含露珠、带着温度的鲜活故事,反映基层改革发展的喜人变化和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希望用这些小小的故事,编织成美丽的花环,献给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9月21日,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柳沟镇张大坡村,徐彪的蚕桑专业合作社内,“中秋蚕”第4次蜕皮后,进入5龄期第一天。这是蚕生长的最后关键期,需及时喂桑叶,虽然上班时间是上午7点,但做工的村民们积极性很高,6点就赶了过来。

 

2012年,入伍16年的徐彪光荣退役,在“安置就业”、“到大城市做生意”和“自主创业”中,他毅然选择了创业。创业是一条艰辛的路,但凭着吃苦耐劳、钻研琢磨和细致管理,仅用2年时间,他的养蚕饲养场就小有规模,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

不但自己富了,他还带动村民就业和贫困户增收,与周边70多个养殖户建立供销联盟,向他们提供蚕苗、技术和销路。未来,除了扩大规模,发展深加工,徐彪还准备总结可复制的饲养经验,带动更多的人返乡创业,通过蚕桑产业让家乡富裕起来。

返乡创业为“乡愁”

走进张大坡村,200多亩绿意盎然的桑树林,在刚结束秋收的黄土地中格外显眼。与桑树林一路之隔的,就是徐彪的恒硕农林蚕桑专业合作社。

徐彪今年37岁,16岁入伍后在西藏待了16年。初次见面,他那黝黑发红的脸,让人以为是“高原红”还未褪去,可实际上,那是长期室外劳作被晒的。

2012年12月退伍时,徐彪有三种选择——等待安置就业、到大城市做生意、返乡创业,他没有选择相对安逸的生活,也没有选择去大城市,“乡愁”最终让他选择了“返乡创业”。

“我16岁就离开家乡,对家乡始终有一份情感。多年后回来,心里还是有些遗憾的。家里虽然条件好了一些,但却依然贫困。我希望通过创业,力所能及地为家乡发展做一点贡献。”徐彪说。

退伍之前,徐彪在回家探亲时了解过养蚕的事。阜南有种桑养蚕的历史,但很多都是家庭小作坊,分布也比较散,在这里能不能大规模饲养?如果大规模饲养,桑树、种苗从哪里来?饲养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蚕茧的市场行情怎么样?不打无准备之仗,2013年,徐彪开始全国各地到处跑,了解市场,学习经验。

2014年,他开始筹集资金,流转土地,平整土地,购买桑树种植,建设厂房。那段时间,徐彪跟爱人没睡过几个好觉。

“在得知徐彪有发展这个产业的想法时,我们派专人对项目进行帮扶,在政策和项目落地上给予大力支持,帮助项目走上正轨。”柳沟镇党委书记赵四海说。

2014年10月,柳沟镇、张大坡村的干部及100多名村民齐上阵,帮助徐彪在流转的近300亩土地种上了30万株桑树,一座2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也很快建好,为蚕宝宝的到来备下了口粮和居所。

精细养蚕成“标杆”

2015年9月1日,徐彪引进了第一批蚕苗。创业路上第一次实战,他跟爱人吃住都在厂里,记录着蚕宝宝生长的每一个变化,细致地管理着每一个环节,30多天后,蚕宝宝全部结茧成功。

第一次试养就取得成功,让徐彪跟爱人开心的同时,也坚定了他们高标准养蚕的信心;而随着规模的扩大,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高标准养殖的重要性。

“每个细节,都尽量做到最好。所有的环节,都要提前安排。”徐彪说,头一天给蚕准备的桑叶,最好夜里面翻一遍避免发酵,有时候工人都回家了,他就自己干到12点。而随着蚕的食量越来越大,需要的桑叶量、工人数也就越来越多,如果不提前准备,肯定会出现问题。

目前,徐彪一年能养6季蚕,每一季最高都需要100多工人,为了保障其用工,张大坡村两委四处动员组织工人已经成了常态。

2年多来,徐彪养蚕规模越来越大,1个厂房变成4个,用工人数逐渐增加,但却没出过一次岔子,这让多年来小作坊养殖还问题不断的农户们佩服不已,而徐彪也成了小有名气的养蚕“牛人”。

9月20日上午,阜南县公桥乡巩堰村的养蚕农户李玉保,在到徐彪这里取经时,问出了心中的一个疑惑:去年他养的蚕发育生长都很好,可不知为什么最后却不吐丝?

“有人告诉我,说不结茧是轻微中毒。”“应该不是,中毒的话,体貌特征也会发生变化,你的蚕都是正常的。很可能是结茧工具没跟上,这个环节一定要提前准备。它一旦成熟,就必须吐丝,有工具才会变成蚕茧。工具跟不上,吐的丝就会变成茧片,都是零散的。”“说得对,那我这次回去试一下。”

“他在我们这名气很大,这次过来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环境卫生管理,还有各个环节的把握。”李玉保说,他养蚕时间比徐彪早,但徐彪高标准的养蚕模式,却让他打心眼里佩服。

蚕茧结出“富乡梦”

2016年,徐彪全年累计收入近百万,而随着蚕茧价格的上涨,今年收入还会增加。

养蚕效益好,周边群众纷纷过来取经,徐彪不但传授技术,还于2015年12月成立了阜阳恒硕农林蚕桑专业合作社,带着大家一起干,目前阜南有70多个养殖户与合作社建立了供销联盟,通过统一技术、统一销路,养殖户收入明显增加。

为了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2016年,恒硕农林蚕桑专业合作社吸纳了36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每年给每户分红3500元。

“完全没有劳动能力的,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分红。有劳动能力的,可以在厂里打工来增加收入,这部分有27户。” 柳沟镇党委书记赵四海说。

75岁的何守前是张大坡村人,家里因病致贫,年龄太大也无法外出打工,自从在合作社做工后,平时做杂活每天能赚50元,忙的时候一天七八十元,一个月下来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手里有钱心里不慌。采访中,何守前一个劲地夸徐彪和合作社,“没想到养蚕能做这么大,给我们带来这么多收入。”

带动当地群众增加收入的同时,徐彪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带动更多的人返乡创业。

“这里是中部地区,风力、湿度、气温、空气质量都非常好,很适合养蚕。我们的产品经过鉴定,生丝品质在5A(生丝按质量好坏对照标准分为6A、5A、4A、3A、2A、A、级外品等,6A为最高等级,质量最优。)以上的超过90%,其中达到6A的有30%,4A以下的就没有了,属于优质茧,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好。”徐彪说,现在向他请教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而他也希望大家都能回来,为家乡的繁荣贡献力量。

参与桑蚕种养的人多了起来,徐彪正在考虑购买设备进行蚕茧的深加工,同时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形成可复制的经验,供大家学习交流。

“未来桑蚕产业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将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也将带动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赵四海说。

“阜南县有173万人,在外务工人员有59.1万人,最近几年,县里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改善水、电、路基础设施,每年返乡创业的有近300人,新增就业超过1万人。”阜南县委书记崔黎说,“我们把返乡创业当成脱贫攻坚的重要工作来抓,当成民生工程来抓。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徐彪’返乡创业,带动农民返乡就业。59.1万外出人员回到家的那一天,就是阜南经济腾飞的那一天。”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news/yaowen/2017-09-27/407187.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创业  徐彪  带动  越来越  合作社  收入  增加  就业
张大  家乡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