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5月9日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海洋蕴藏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大国崛起,耕海探洋,装备先行。在面向海洋的新一轮竞争中,山东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推动海洋装备国产化,支撑山东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传来消息,前不久,他们的“海燕-10000”水下滑翔机刚刚刷新了一项世界纪录,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深度达到8213米。在水下滑翔机领域,中国由此成为第一个具备全海深海洋环境信息感知的国家。
海洋国家实验室成果转化部副部长薛钊介绍说:“具有我们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而且这个8213(米)基本上可以覆盖95%以上的海洋。”
创造这个“中国深度”的,是一群平均年龄还不到35岁的年轻人。在入驻海洋国家实验室之前,他们是天津大学的水下机器人团队。从2002年起,他们针对国外对中国“水下滑翔机”的技术封锁,开始相关研究,用了10多年达到1500米深度。
海洋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牛文栋说:“(1500米水下滑翔机)成功研制之后,我们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发现科学家对这种深海万米的水下滑翔机这种装备,这种需求比较迫切,所以我们就调整了研究方向。”
青岛蓝谷汇聚了世界各地海洋人才4500多人。工程技术与科学需求在这里对接,团队研究找到了方向。2016年,团队入驻,正式成为海洋国家实验室的成员。实验室还与省科技厅联合发起“问海计划”,“海燕”项目被列入其中,享受项目资金扶持。
围绕新目标,“海燕”团队展开协同攻关,历经多次试验,自主研发出了万米大容量浮力调节等多项关键技术,成为辐射带动国家深海无人装备发展的引领性技术。
牛文栋介绍说:“与其他的各个实验室这种交流,也从他们当中的获得了很多灵感,通过他们国家实验室这个平台,增多了很多海试。”
不到两年,团队接连突破水下4000米和8000米两个量级,将重要装备掌握在了自己手中。从今年开始,随着全国首个综合性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在青岛蓝谷投入运行,还彻底改变了高端海洋装备无法在国内进行标准检测这一局面。
青岛海检集团水下设备检测实验室副主任刘太元告诉记者:“通过我们的建设,就会制定出最适合我们国家的检验检测标准,真正的满足油气开发的需求。”
立足海洋科研优势,山东规划将以青岛蓝谷为核心,发挥海洋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支撑引领作用,打造海洋科技高地。未来5到10年,海洋国家实验室将跻身全球海洋科研中心前三名,支撑山东“智慧海洋”“透明海洋”等重大工程的实施。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说:“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我们至少在一些海洋的关键的共性技术,甚至一些颠覆性的技术上面,要进行自主创新,为海洋强国的建设,做出我们的贡献。”
闪电新闻记者 山东台 李化成 青岛台 王黎帆 即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