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搬出穷山窝 开启新生活
贫困户在不知不觉间,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然‘搬得出’又‘稳得住’。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
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咋办?搬,搬出穷山窝。
全省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河南将搬迁安置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着力解决“要搬谁”“搬哪去”“咋脱贫”等突出难点,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落实国家政策、结合河南实际、实现群众满意的易地扶贫搬迁新路子。
2017年,河南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10万贫困人口、建设412个集中安置点的任务,不仅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而且作为全国四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省”之一,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的督查激励。
要搬谁?大山深处住家户
在伏牛山、太行山、大别山“三山”地区,我省有26.03万贫困人口生活在大山深处。这里的村民,走的路是羊肠小道,吃的水是河水或雨水,住的是石头房或土坯房,种庄稼是“望天收”,要想摆脱贫困,只能进行搬迁。
精准识别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是整个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省发改委制定出台了《河南省全面精准识别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办法》,把精准识别程序进一步细化为“选定搬迁区域、公布搬迁条件、普查筛选搬迁对象、群众申请、入户核实、村民小组评议、村委复议公示、乡镇复核公示、县级审批、市级审核、省级抽查确认”11个步骤,提高了精准性和可操作性。
我省特别作出规定:居住农户2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50%以上的自然村,原则上实施整村搬迁。让数以十万计的贫困人口,搬出了“贫困大山”。“住城里的好房子,外孙在家门口上学,自己也有份护林员的稳定工作,现在的生活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搬迁到嵩县何村乡凤翔社区的贫困户赵根奇说。
搬哪去?就近工作和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份暖意融融的民生答卷。我省对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选择要求是“四靠”,即靠县城、靠乡镇、靠园区、靠乡村旅游点,充分发挥城镇、产业园区的人口聚集和产业带动作用,方便群众就近就业。与此同时,还力争实现公共服务“五个有”,即有社区服务中心、有义务教育学校、有幼儿园、有卫生室、有综合文化场所,满足搬迁户生活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需要。“贫困户在不知不觉间,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然‘搬得出’又‘稳得住’。”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省里统一要求的,内乡县为搬迁贫困户考虑得更细致、更周到,配套建设了小菜园、公共淋浴室、洗衣房等生活设施。“我心里暖暖的,政府就是我们的亲人。”内乡县师岗镇曹营社区的搬迁贫困户付东峰说。
咋脱贫?产业扶贫有行动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如果搬迁户“住着新房子,过着苦日子”,易地扶贫搬迁便失去了意义。我省坚持“一手抓搬迁住房建设,一手抓搬迁群众脱贫”,实施后续产业扶贫“5个1”专项行动,推动50个有搬迁任务的县依托县级后续扶持发展公司,积极统筹盘活迁出区和安置区各项资源,在有条件的安置点建设1个村级光伏小电站,因地制宜落实1项产业帮扶措施,引导龙头企业建设1个扶贫车间,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贫困户有1份集中理财、定期返还的稳定收益,从根本上解决搬迁贫困人口后续发展问题。
林州市首个光伏扶贫示范点——城郊乡庙荒村,获批扶持资金建设了120千瓦小型光伏发电站,每到月底电网公司都会把电费收益打到村集体账户上。村支书郁林英高兴地说:“有了这座小电站,相当于给搬迁贫困户买了一份长期脱贫保险。”据了解,我省仅村级光伏小电站一项专项行动,就已经覆盖了27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1.2万户搬迁贫困户,每户年均可增加收入近3000元。
搬出穷山窝,开启新生活。2018年我省计划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剩余6.29万贫困人口、建设293个集中安置点的任务,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继续推动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②40
连线专家
河南省城镇化率刚过50%,正处于城镇化加快推进时期。河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之所以走在全国前列,固然与精准识别、广泛动员有关,最重要的是在选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时,坚持“靠县城、靠乡镇、靠园区、靠乡村旅游点”的原则,充分发挥城镇和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仅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居住和生活服务问题,还把这些远离城镇、远离现代化生产生活秩序的贫困群体,直接“带入”了城镇化、工业化空间,从而把贫困群体的就业发展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放在了一个框架中。此举不仅能够解决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实现“有发展,能致富”的目标。(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