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教师:万众 |
|
●个人简介:1977年2月出生,1999年从教,先后在徐州二中、王杰中学、市教育局、二十二中和东苑中学担任教学和管理工作。 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万众非常喜欢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接受新事物,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保持鲜活,才能立于不败。”20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万众深切地感悟到:唯有改革,教育才有出路。 透过现象悟本质 21世纪初,国家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了。作为一名新入职不久的“菜鸟”老师,万众有幸跟随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老师到一些课改开展较好的学校,学习考察课程改革的成果和经验。 外出学习回来,热血澎湃的万众立刻在自己的班级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他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按照小组进行围坐,把前后黑板划分为若干区域,采购了一些白板挂在教室两边的墙上;他还在学生中选拔组长,指导组长如何开展“兵教兵”活动…… 可是,让万众想不到的是,自己的“热血”换来的是一个“大跟头”。最先是班级的其他任课老师向他抱怨,课堂乱得就像一锅粥;接着是家长一个接着一个给他打电话,说孩子受到别人的影响、无法静心学习;再接着是学校领导找他,说家长联名投诉要求停止改革。这些声音,都没有阻止万众教学改革的决心。可是,在接下来的期末考试中,他班级的均分大幅度退步,从年级中档变成倒数第一,与倒数第二整整差距10分。 面对着这个成绩,万众懵了。就在他最困惑的时候,学校领导找他谈心,恳切地指出他的急功近利,告诫他不能仅仅从形式上去学习,而应该透过现象思考教学改革的本质,遵循规律来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痛定思痛,万众再次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改革。他意识到,形式应该是内容的载体,如果客观冷静地审视诸多教学模式,就会发现“学生中心”才是这些形式下的共同追求——课堂上大段的时间老师不讲授,关键是学生在做什么;“小组对坐”的模式很新鲜,关键是课堂始终在“展示”在“交流”;导学案的方式也司空见惯,关键是当堂检测落实得精细…… 于是,他明白了改革应该透过现象悟本质。第二个学期,他改变了方法,突出学生的“展示”“交流”,突出当堂检测的落实,突出每一个环节的实效。也就在那年的期末考试中,万众的班级取得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 把“逗号”变成“句号” 近年来,市教育局提出了“教育学南通,水平双提升”的明确目标,越来越多的徐州教育人来到扬子江畔、南黄海之滨,探究南通教育高位发展的奥秘。万众也先后来到了南通市启秀中学、南通市田家炳中学等学校,学习了他们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感触颇多。 回到徐州后,万众整理了自己的学习笔记,发现这些学校虽然校情不同、风格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校德育管理的精细化。他们不仅仅重视“做没做”,更重要的是每一件事后都会追问“做没做完?做得是否完美?”“作个形象的比喻,以前我的班级管理工作我总是在点一个点,画一个‘逗号’,而南通教育人却要满怀激情地将这个‘逗号’画圆满,将每一件芝麻绿豆大小的事情都变成一个大大的‘句号’!” 万众有坚持家访的习惯,每个学期都会不定时地开展家访活动。从南通回来后,万众对自己坚持了十多年的“家访”进行了重新思考——“我确实家访了,也确实用浓墨重彩的笔点了一个重重的‘逗号’,但我真的为家访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了吗?” 于是,万众再进行家访时,就开始注意细心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家访后追问处在叛逆期的独生子女对父母种种不正确的态度,完成了一次以“自立吧,我可爱的弟子们”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在那次班会上,万众让同学们反思了“父母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该为父母做些什么”等问题,并把这次主题班会上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背诵的一篇文章推送到家长微信群内,也让家长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种种溺爱和包办代替。他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此次家访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来源:徐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