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本网资讯 > 正文

徐州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

系统规划引领 促进人水和谐 

能够蓄集雨水的城市园林。 本报全媒体记者 孙井贤 摄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樊海涛

2014年9月,位于金山东路与泰山路交叉口的绿地广场完工并向市民开放。人们留意到,这处下沉式园林与众不同——作为我市首个能够集雨的下沉式城市园林,绿化带比马路表面低30厘米以上,能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保洁净、热岛有缓解……这是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徐州将建设“海绵城市”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最大限度节约水资源。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绿地、公园、道路、广场、公共建筑、住宅小区等都像“海绵”一样,最大程度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提高排水防涝能力,让城市与自然共生。

从小打小敲,到整体规划落实

“‘海绵城市’理念,之前在我市多个园林工程中已有所体现。”市政园林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何树川介绍,“海绵城市”即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如金山东路绿地广场,大面积的树木和草坪在遭遇大雨时,既能避免形成急剧水流对附近道路的影响,又能收集雨水到广场内的景观水池中。

2015年,江苏省住建厅下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根据意见要求,我市把地块雨水吸纳率等指标作为开发建设项目规划条件的重要技术指标,通过规划来有效落实“海绵城市”的各项建设。

意见要求,不但城市绿地系统、公园将成为重要的海绵体,同时推进“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建设,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广场、停车场推广使用透水铺装系统。新建住宅小区要规划建设雨水系统,室外步行道、停车场应采取透水铺装,政府投资的保障房等项目要率先落实。

2016年5月,我市成功获批省级海绵城市首批试点城市,积极构建近远期“海绵城市”可持续建设项目库,有序推进规划实施。根据规划,2020年前需完成50.6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建设,20%建成区将成“海绵城市”;至2030年,全市60%的建设用地需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建设,“海绵”比例扩大到80%的建成区。

“海绵体”公园、绿地越来越多

2016年11月竣工开放的襄王路绿地和韩山路绿地工程,为江苏省首个“海绵城市”园林试点项目。

约15000平方米的襄王路绿地位于三环西路与襄王路交叉口,紧邻九里山古战场遗址南侧,依山而建。与一般街头绿地不同的是,为提高雨水利用率,绿地下设置了两个总体积为1000立方米的海绵蓄水腔体。

位于韩山路与三环西路交叉口西侧的韩山路节点绿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绿地被设计成“雨水花园”,首先将雨水汇集低洼区域,然后透过土壤自然渗透,达到对雨水滞留、蓄积、净化及回补地下水的作用。

“三环西路的两个节点绿地作为试点项目,实现了雨水经调蓄后安全排放,并提高绿化带土壤保水量,充分发挥绿地的海绵效应,从而减缓市政排水压力。”工程负责人王荣介绍,其中襄王路节点的雨水蓄积利用方式在全省尚属首创,具有较高的示范效应。

近年,经过改造开放的泰山西坡山体公园,现已成为周边居民休闲锻练的好去处。“它的最大亮点是采用海绵城市技术。”市市政园林局副调研员王立东介绍说,下雨时,自然滞留雨水作为水景观;雨量大时,会先将多余雨水输送到蓄水池,用作绿化灌溉等;当雨量最终超出海绵体承受容量时,则会通过景观挡水坎溢流到泄洪沟。

九里湖国家湿地公园、城东环状公园、南区梨园路公园、东区五山公园一期的广山公园……在我市,像这样可“调节雨水”的生态公园越来越多。

为了建设“海绵城市”,我市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我市科学划定中心城区39个汇水片区,排查城市易涝风险点,控制城市径流总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通过“源头消减、中途控制、末端治理”的“海绵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降低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构建良好的水生态系统,让城市弹性应对水患和环境污染。

“海绵城市”从概念走进市民生活

节水利用是“海绵城市”的硬指标。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我市进一步发掘水空间价值,在减少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推进雨污水资源化利用。

“徐州是全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每年都要靠长江水南水北调来支援。”市城区水资源管理处负责人刘喜坤介绍说,正常年份每年要调来5到10亿立方米,干旱年份达到10到15亿立方米。这些长江水通过京杭运河,经过9级泵站层层翻水抵达我市。

“随着城市发展,居民饮用水、城市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等水资源愈发需要珍惜。”刘喜坤说,为了建设“海绵城市”,我市众多居民小区、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企业,纷纷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措施节约、集约用水。

在新城区绿地翠庭,小区中央的一个中型雨水收集池,通过水管连接着小区内8栋居民楼的楼顶。下雨的时候,楼顶的雨水通过水管流入这个收集池。通过水池储存雨水,丰富小区生态景观;处理之后的雨水,可解决小区内绿化的用水需求。而一些居民,则在露台上砌小水池收集雨水,用来养花种草,调节湿度、温度。

在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依山而建的6个雨水收集池,每年共可以收集雨水3000到5000立方米,而这些收集的雨水基本上满足了学校内景观绿化用水。

每日一早,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门前道路旁,数台洒水车正在路旁的“再生水智能加水机”上加水。据介绍,废水或雨水经过污水处理厂适当处理之后,成为达到一定水质指标的再生水,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开发区范围内的洒水车用水需求。

据了解,类似的节水型小区、单位,在我市还有很多。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小区、灌区、学校共200余家。通过雨水再利用、再生水再利用和矿井水再利用等措施,全市一年可节约4亿吨水(市区节水近9000万吨),相当于40个云龙湖。

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

近年来,我市以“海绵城市”理念统领所有涉水规划、协调绿地系统规划、道路竖向专项规划,全局性引导“海绵城市”开发建设,延续徐州市山水肌理、保护区域安全;识别重要的生态板块、构建生态廊道,保护山体、水体、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敏感区;通过大疏大密空间的有序指引,留足生态空间与水域用地,让城市与自然共生。

2017年6月12日,水利部和江苏省政府在徐州召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会,我市顺利通过验收,成为江苏首个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

2018年上半年,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以创建联合国人居奖和申办第十三届国际园林博览会为抓手,贯穿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逐步在全城范围内推广构建河、湖、池塘等水系以及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于一体的城市“海绵体”系统,创造更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news/yaowen/2018-10-24/429961.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城市  海绵  雨水  绿地  我市  通过  公园  规划
生态  城市建设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