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本网资讯 > 正文

“内外兼修”提升城市品质

 ——新郑稳居全省县域“首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②

 □本报记者徐建勋王延辉本报通讯员刘象乾

    城乡环境优化,新区功能完善,老城有机更新,城市管理日益精细……如今的新郑,在上演着一出出“颜值”与“气质”齐升的“变形记”。

    最好的感受是“幸福”,最美的风景是“宜居”。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去年以来,新郑市紧紧抓住全省深入开展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契机,以黄帝文化历史名城、现代临空产业新城、郑州南部生态绿城建设为载体,坚持“以建为主、提升品质、扩大成效”,在更高层次、更高标准上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把一件件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规划引领,找准成长的“坐标”

    考察一个城市,首先要看规划。

    走进新郑市城市展览馆,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一项项高起点的规划标注着城市的“成长坐标”。

    瞄准建设全国一流中小城市的目标,新郑市以国际化现代化的思维、理念、规范,聘请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单位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城市双修、海绵城市、生态水系等33项专项规划,高标准推进重点区域、重要地段城市设计,系好城市建设“第一粒扣子”,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围绕对接郑州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科学谋划城市基础设施、临空产业等规划,加速融郑融港步伐。

    漫步新郑新区,200米高的国际标准五星级酒店、高端商业综合体、城市公园等项目建设正酣,一座与国际接轨,具有世界眼光、一流标准、新郑特色的新城拔地而起。

    在新郑,一个个规划正从“蓝图”走进现实。

    科学统筹,完善功能提升品质

    道路畅了,环境美了,河流清了,城市更有质感……今昔对比,忧乐之间,群众表情与城市改变紧紧相连。在推进城市建设提质过程中,新郑着力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科学统筹“新老城区、地上地下、硬件软件、宜业宜居”四个关系,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区建设日新月异,老城面貌焕然一新。新郑市按照“织密一张路网、提质一条轴线、更新一个片区、打造一种风貌”的思路,突出“留白、增绿、治堵、扮靓、补缺”五个重点,全面推动老城区有机更新。疏解15个企事业单位,腾退建设用地,全部用于绿地、游园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道路47条,打通断头路、卡脖路7条,打造精品街道4条,着力建设“畅通新郑”;改造提升38个老旧居民区、45条背街小巷,新建整治农贸市场4个,科学布局停车场9个、公厕109个、垃圾中转站20座,满足老城区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800米见公厕、10分钟生活圈、15分钟健身圈”。

    轩辕湖畔,碧波荡漾;湿地公园,景色怡人。街头游园,遍地而起;各色花木,错落有致。新郑市以建设郑州南部生态绿城为目标,深化实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综合整治双洎河、黄水河等9条水系,沿河建设19个滨水景观公园,新建生态廊道、建成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条条生态水系增添满城灵动,一道道绿色屏障赋予满城生机。

    坚持“以业兴城、产城融合”,越来越多的村民住进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以前“看天”过日子的传统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和新市民。

    传承文脉,“修”出城市好气质

    凭窗而立,远眺古朴典雅的南街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近观建设中的双洎河滨水景观带,家住新郑市凤台苑社区的居民朱艳继喜不自胜。

    传承古今文脉,铸造城市之魂。黄帝故里新郑从历史深处走来,尽显古风新韵之姿,不断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更多惊喜。

    穿行在新郑城区,随处可见利用文化元素彰显城市气质的“点睛之笔”:总投资130亿元规划建设黄帝文化园区,目前已完成投资72亿元实施七期园区扩建工程;投资14亿元建设接旨胡同历史文化街、嫘祖城商业街,打造特色商业街区;按照“修旧如旧、复古如古”原则,修缮原貌接旨亭、考院、县衙、南街古巷老民居等38处历史建筑,再现明清时期街区风貌;投资近70亿元建成郑王陵博物馆、欧阳修文化公园等20余处历史文化场馆园区,持续推进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升古城文化风韵。

 

    城市因提质而靓,生活因提质而美。去年,新郑市着力抓好文明促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累计谋划实施城市提质、文明城市创建工程项目10大类186个,总投资932.5亿元。随着一个个项目的深入推进,新郑加速实现“华丽蝶变”。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news/yaowen/2019-03-04/433726.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