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本网资讯 > 正文

坚持绿色发展 守护一江碧水

 

  铜陵市近年来大力实施长江沿岸生态绿化工程,建设生态公园景观带。 安徽日报通讯员 陈晨 摄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于会文——

  建立跨省水环境补偿机制

  要实现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各省区市之间要避免“我保护你不保护”,但统筹一盘棋,并非一省一市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沿岸各省区市共同谋划、从全流域层面协同解决。不仅长江干流横贯众多省市,其不少支流也是跨省流入长江,保护好长江母亲河,亟待实施跨省水环境补偿机制。

  四川已经在跨区域的水环境补偿方面开展了探索。从四川省内来看,涉及沱江领域的10个市每年共同出资5亿元,省财政拿出5亿元用作补偿金,通过财政总账年底扣缴方式进行奖惩——江水流经你所在辖区,水质变好的奖励,水质变差的罚款。这一模式经过省内验证后,已经用于和贵州、云南共搞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障中。

  对于跨省水环境补偿,期待由国家层面出手。可先在长江的一条支流如嘉陵江进行试点,实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简单说就是谁改善(水质)谁受益,谁污染谁赔偿。水环境补偿,是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的一个侧面。去年,四川和陕西、甘肃、宁夏、重庆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5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发布、统一执法、统一应急。相关流域要实行重大项目会商,规划发展什么产业得商量好;相关监测数据要共享、统一发布,一旦出现问题要统一执法、统一处置等。

  如何形成长效保护机制是一个难点。有时只要一“严打”,上游污染就减轻。“严打”一过,立马反弹。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意味着“严打”就不需要。治标、治本应两手抓。治标上要雷厉风行。跨区域保护水环境,要做好顶层设计、科技支撑、执法监管三件事。顶层设计上,四川从全省层面出台了两条江全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避免各市扯皮推诿,同时出台超低排放限制;科技支撑上,借助顶尖专家和技术,精准找出不同时期、不同断面的污染主因,以此来精准治理;执法监管上,借鉴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长时间、不间断地明察暗访。治本上要久久为功。除了前面提到的经济发展转型外,还要在压实责任、推动部署落实落地上,也建立起长效机制,如细化分工责任、加大环保在各省各地各部门绩效考核中占比等。(四川日报记者 熊筱伟)

  全国人大代表、荆州市市长崔永辉——

  推动沿江经济转型升级

  荆州市是湖北省内长江岸线最长的市州,长江流经辖区8个县市区483公里,占长江湖北段的45.6%,占了长江中下游的近1/4。长江流域沿线城市大多是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资源利用过度、产业结构偏重等问题较普遍,荆州也面临这些问题的考验,在实践中我们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协调保护好与发展的关系。

  解决生态保护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且所有发展都必须符合绿色发展这一根本要义。在长远破解绿色发展难题方面,荆州在做好“减法”的同时,现在也开始做“加法”,甚至做“乘法”,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一是结构升级,要改变原来以一产、二产为主的格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当前,我们正在突破性地发展文化旅游业,2019年荆州文化旅游业有望取得突破性发展,荆州方特园、荆州园博园今年将开园,欢迎各国游客到荆州“游方特园、逛园博园,圆梦荆州”。我们试图通过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来推动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二是产业升级,比如工业,我们明确引进新的项目必须是高质量的,必须是科技含量高、污染排放小的项目。我们对现有工业进行技改投资时,更加注重通过政府引导、银行帮助,推动企业在技术改造中不断完成产业升级,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经营效益;三是生产模式升级,比如农业,荆州作为大农业地区,以往是简单的种植,现在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模式,成为全省“双水双绿”——“绿色水稻”“绿色水产”模式推广面积最大的地区,到2018年底,“双水双绿”已推广到245万亩。其中最主要的是“稻田养鱼”“稻田养虾”,尤其是“稻田养虾”,它带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叠加。原来农民种一亩地的粮食比较效益是1000元,现在可以增加到3000元以上,在生态改善的同时,农民收入得到稳步提高。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升级,让荆州在长江大保护过程中,既解决当前的问题,同时也解决发展的后劲问题。

  荆州是湖北长江大保护的主战场,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关系湖北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大局。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切实扛起长江大保护的政治责任,以具体行动破解发展难题,让“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成为荆州新时代发展的亮丽名片。(湖北日报记者 杨宏斌)

  全国人大代表、九江市委书记林彬杨——

  坚持环保为发展开路

  九江是江西省唯一的沿江城市,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2/3的鄱阳湖湖岸线和水面,承担着“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东流”的重大责任。九江市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要求,围绕“水美、岸美、产业美、环境美”的目标,坚持“环保为发展开路”,高举绿色发展大旗。

  地方政府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坚决不要“带污染带血泪”的GDP和财政收入,坚决不让“环保给发展让路”。九江市委、市政府提出沿江“三个一律不许”,即长江干支流1公里范围内一律不许新上任何化工类项目,已开工建设的项目严格进行检查评估,不符合岸线规划和环保、安全要求的全部依法依规停建搬迁;5公里范围内一律不许新建任何重化工园区;非化工园区内一律不许新上任何化工项目。同时,按照“关停并转搬”的思路,坚决全面彻底出清到位,确保“旧账三年清、新账不再欠”。长江岸线1公里范围内决不允许再上任何化工类项目,哪怕物理性的都不行;能不上企业的尽量不上,保留湿地、山地、林地等原生态,或者搞绿化;所有项目,哪怕是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新经济新动能项目都要严格审查,尽量不落到沿江1公里范围之内。已批未开工的项目,依法停止建设,支持重新选址。已开工建设的项目,严格进行检查评估,不符合岸线规划和环保、安全要求的,全部依法依规停建搬迁。

  “环保为发展开路”。濒临长江的九江市城西港区,河道密布,水系纵横。曾几何时,该地内河淤积严重,不少河道因此患了“肠梗阻”,旱季腥臭,雨季洪涝,历年洪涝灾害频发。为了让地上的水“活”起来,让地下的水“通”起来,去年,九江市城西港区全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大力治理黑臭水体。如今,九江市城西港区树多了,草绿了,水清了。下一步,九江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第一是让一些干部从“不合时宜、不相适应”的发展理念中解放出来。有的同志还被旧思想、旧观念、旧思路牢牢套住,骨子里“重数量规模、轻质量效益”“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我们将强化“抓开发不抓环保就是死路一条,抓速度不抓质量就是死路一条,抓发展不抓统筹就是死路一条”的思想,顺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把生态环保摆在压倒一切的位置,切实保护好青山绿水。第二是加快打通价值转换通道,坚持“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提高点绿成金、增值变现的能力水平,真正把生态价值转化为资产、转化为财富、转化为生产力,为未来留下丰沛的生态资源,为百姓留下丰厚的生态财富。 (江西日报记者 郑颖)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屹——

  高质量发展要走绿色路径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作为个人而言,我长期从事环保领域工作,对生态环保的话题格外关注,连续两年提交相关提案。我认为,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绿”字当头,走好绿色发展路径。

  保护长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形成了一个经济社会系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区域。长江和长江经济带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目标,八百里皖江掀开崭新的发展篇章。推进美丽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的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改善好水环境、保护好水资源,修复好水生态,加强长江沿岸污染防治工作。要加强上下游省市的联动协作,建立和完善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形成共同保护的合力。

  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环境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必须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强调节能环保,是一种绿色增长。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与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是相对立的。既不能因为发展工业而破坏环境,也不应以保护环境为借口不发展工业,而是要探索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就要求在坚持保护环境的同时,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构建绿色创新体系和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依靠创新驱动引领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早日实现“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目标。作为企业,要想高质量发展,要聚焦绿色产业、走绿色路径。通过制定绿色规划、发展绿色产业、实施绿色工程,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安徽日报记者 聂扬飞 李浩)

【专题】奔跑2019 聚焦全国两会

原标题:坚持绿色发展 守护一江碧水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news/yaowen/2019-03-08/433936.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发展  保护  绿色  生态  环保  高质量  产业  统一
项目  推动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