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云龙区打造城区经济转型升级典范 争当中心城市建设主力军

 

五年来,云龙城区面貌明显改善,累计实施城建重点工程165项,全力保障郑徐高铁、轨道交通、高架快速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30条、小街巷42条,构建了立体畅达的交通网络。
5年来,云龙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主营收入年均递增18%,2016年电商交易额超140亿元;江苏师范大学科技园被确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云龙实施老城区、东部城区、东南片区“三核联动”,建成区面积拓展到70多平方公里。
未来几年,云龙区将着力打造户部山回龙窝、汉文化景区、淮海文博园、老东门老街坊“四张名片”,构建布局更加合理、产业更加集聚、特色更加凸显的“246”服务业发展格局,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汉文化景区。
推出创业就业“点对点”服务,累计新增就业8.3万人,实现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5.5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宣武市场获评“省转型升级示范市场”。
创新开展百姓问政四季行活动,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中国·徐州民间工艺博览会成为淮海经济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展会品牌。


5年,弹指一挥间;云龙,再写新精彩。

5年来,云龙风雨兼程、负重奋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推进全面小康呈现新面貌;

5年来,云龙扭住发展、加快转型,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兴区、服务业强区”战略,强化创新驱动,产业布局更加科学,资源优势更加彰显,聚集效应更加凸现;

5年来,云龙狠抓项目、提质增效,累计实施重大产业项目117项、城建重点工程165项,为民办实事工程266项,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5年来,云龙深化改革、致力开放,深入推进“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全力打造“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精简行政审批59项,引进华润、万科、光大等“555”企业45家,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5年来,云龙共建共享、惠利民生,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在全市首推“政社互动”和基层协商民主,建成“省平安区”、“省法治建设示范区”,让云龙的发展更有“温度”,让群众的幸福更有“质感”;

5年来,云龙不忘初心,从严治党,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纪检机构改革,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创新开展“百姓问政四季行”,党风政风持续向好……

◎文/本报记者 刘苏 通讯员 于芳 孙峰 图/本报记者 孙井贤 仲冬竹

新常态下的“好”与“快”

在加快转型升级中推进发展

过去的五年,是云龙区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面对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云龙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服务业主导、城市化推进、和谐社会构建”三大战略,稳增长防风险、调结构促转型、重改革惠民生,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云龙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云龙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速度持续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倍,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是上五年的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跨三个百亿元台阶,突破400亿元,是2011年的2.3倍……

在中高速发展新常态下优化“好”与“快”的组合,云龙取得令人欢欣鼓舞的成绩来之不易。

但是,云龙更深刻认识到,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由重总量扩张转为重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科学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紧紧抓住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接续转换增长动力,由重“长个子”转为更重“练内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年来,云龙区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48.5亿元,比2011年末翻一番,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0.23∶11∶88.77,服务业占比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城区前十强。

五年来,云龙累计实施重大产业项目117项,完成投资765亿元,增加载体面积261万平方米。大企业培育取得重大突破,2家企业(市场)营业收入超百亿元,润东汽车集团成为全市首家境外上市公司,4家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

坚持服务业“两轮驱动”、集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宣武市场获评“省转型升级示范市场”,恩华和润医药被认定为“省创新示范企业”。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主营收入年均递增18%,2016年电商交易额超140亿元;江苏师范大学科技园、徐州市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被确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文化旅游业异军突起,2016年旅游总收入超50亿元,比2011年翻一番;中国·徐州民间工艺博览会连续举办三届,成为淮海经济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会展品牌。9家园区获批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

为市场注活力,为发展添动力,为未来育潜力,五年来,云龙区深入推进改革、努力扩大开放。

云龙着力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大额支出、人事管理、招商引资等重大事项均严格履行法定程序。把简政放权作为职能转变的“重头戏”,编制公布了8张清单,精简行政审批59项。理顺发改、招商、住建等11家部门管理体制,行政运行实现职责明晰、运转顺畅、效能提升。

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有力落实。“营改增”税制改革顺利推行,“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成效,投融资、统计监测等方面改革稳步实施。

2015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云龙区市场潜能不断被激发,新增注册企业7366家、注册资本498亿元,平均每天注册10多家。

五年间,云龙先后引进华润、万科、光大等“555”企业45家,累计落地亿元以上项目30个,万达广场、淮海文博园等一批带动力强的功能性项目投入运营。楼宇经济持续发展,建成超万平方米商务楼宇24座,入驻企业超万家。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实际到账注册外资、自营出口总额分别累计完成5.12亿美元、11.04亿美元,是前五年的1.8倍、2.3倍。

云龙还特别关注微观实体的发展,聚合各方要素服务企业发展,引入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18家,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各类高层次人才62人,新建创新载体和研发平台17家,为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新动力。

经济环境越是复杂,转型压力越是巨大,越要加强党风政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近年来,云龙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周末大讲堂、高校能力素质提升班等平台作用,全区党员干部政治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第一书记”、党员志愿服务、智慧党建、社区大党委等方面取得一批示范性成果。加强“两新”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深入开展“四季清风”行动,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创新开展“百姓问政四季行”活动,强化服务群众意识,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新形象里的“变”与“赞”

在建设宜居城区中播种幸福

一个城市如何才能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城市面貌、城市功能很重要,城市带给百姓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一样重要。日新月异的云龙,让人在城市变化中收获着自豪感,在暖暖的社会保障中增添着获得感。

五年来,云龙城区面貌明显改善,累计实施城建重点工程165项,圆满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创建任务,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魅力日益彰显。

同时,城区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30条、小街巷42条,道路通达性有效提升;奥体中心、中心医院新城分院竣工运营,新改建农贸市场7家,城区服务配套日趋优化。

云龙正在加快城区更新步伐,全力保障郑徐高铁、轨道交通、高架快速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棚户区改造,房地产竣工880余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拓展到70多平方公里。

城市不仅要靠建设,还要靠管理。五年来,云龙区累计投入1.9亿元,实施43条道路、50个老旧小区、36个村庄环境整治。“双违”管控成效明显,累计拆除违法建设135万平方米。

城区越来越美,还得益于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五年来,云龙区建成精品公园16个,累计增加绿地300余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27%。河道截污清淤工程深入推进,故黄河、三八河、老房亭河水系实现贯通。关停搬迁工业企业15家,狠抓秸秆禁烧、扬尘治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超额完成市定任务。

现在的云龙很有颜值,很有都市范儿,让人想来、想住,而云龙暖暖的民生保障更让人想留、想赞。

五年来,云龙区累计实施266项为民办实事工程,件件实事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

云龙推出创业就业“点对点”服务,累计新增就业8.3万人,实现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5.5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8%。

社会保险主要险种扩面提质,法定人群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在全市率先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低保标准逐步提高,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不断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1.1亿元。养老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42家。

在全市首推“政社互动”和基层协商民主,创成国家、省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18个,云龙区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平安云龙、法治云龙持续巩固,投入1000余万元为70个小区(村)安装了技防监控系统,成功创建30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先后荣获“省平安区”“省法治建设示范区”称号。

云龙是一个“不偏科”的城区,五年来,全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累计投入教育经费16.3亿元,年均增长12.3%。新改建中小学12所,全区中小学均达到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组建5个小学教育集团,成立徐州一中、三中云龙实验学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上名校,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区”。

深入实施医疗体制改革,巩固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制度,累计减轻居民就医负担4746万元。在全市率先推行“两病”分级诊疗试点,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60%。组建5个医疗联合体,引入2家三级甲等公立医院、17家民营医疗机构,城区实现“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全覆盖。云龙还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此外,云龙坚持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人文化蔚然成风,好家风好家训深入人心,3万余名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全区各个角落,文明有礼新风尚在云龙逐步形成。

新征程上的“思”和“干”

在发挥“三个作用”中建设新云龙

当前,云龙既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更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去年省党代会上,省委对徐州提出了发挥“三个作用”的定位要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到云龙区调研,对云龙未来发展寄予厚望,强调云龙区要更加突出产业强区导向,打造城区经济转型升级典范,争当中心城市建设主力军。

未来五年,路怎么走、工作怎么干?云龙区给出响亮的答案,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两聚一高”主题,找准“三个作用”着力点,抓关键求突破,干在先走在前,更大力度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打造城区经济转型升级典范,争当中心城市建设主力军,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云龙。

未来五年,云龙将聚力产业强区,在发挥“龙头”作用中当标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龙将增强战略定力,找准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坚定不移地实施“产业兴区、服务业强区”战略,以创新驱动促进转型发展。

对接全市“333”现代服务业体系,聚焦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旅游、服务外包等主导产业,实施老城区、东部城区、东南片区“三核联动”,集中精力提升中央、东部“两大商圈”,打造户部山回龙窝、汉文化景区、淮海文博园、老东门老街坊“四张名片”,建设现代物流园、智慧信息产业园、双智双创科技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彭祖养生产业园、养老产业园“六大园区”,着力构建布局更加合理、产业更加集聚、特色更加凸显的 “246”服务业发展格局,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以产业转型带动城市转型、社会转型。

未来五年,云龙将深化改革创新,着力释放助推发展新活力。中央和省市明确把创新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云龙区深刻认识到,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以深化改革突破各种发展瓶颈,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动力转换。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落实降本增效政策措施,帮助企业降低融资、生产、交易等各环节成本。深化社会领域改革,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医疗、养老、文体设施建设。

深化机构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淮海食品城、汉文化景区、户部山等管理机构职能转变,理顺管理与经营的权责关系,实现扁平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益。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努力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大力推进以产业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把平台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推动“四新经济”加快成长,进一步激发活力、增强优势、增创特色,在推动发展上闯出更多新路。

未来五年,云龙将坚持建管并重,着力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力。贯彻落实全市 “五个城市”“四个中心”的建设目标,作为主城区的云龙必须以更高标准加快推进城市建设。

从云龙区来看,受发展空间和产业基础条件的制约,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必须优化城市发展空间,顺应城市向东、向东南发展趋势,加快翠屏山、黄河故道、大郭庄机场、六堡水库等区域拓展步伐,打造产城融合先导区。

围绕老城更新改造和新城繁荣发展,云龙将加快旧城旧村征迁和土地整理,充分挖潜城市用地空间,加快新城人气商气集聚。

在提升中心城市形象上,云龙继续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全力实施城建重点工程,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消除城市管理盲点,打造宜居宜业中心城区。

除此之外,云龙将进一步彰显城区个性,将文化提升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更多融入特色文化、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彰显城市特质,打造特色魅力城区。

未来五年,云龙将聚焦富民惠民,在发挥“领军”作用中当先锋。紧紧围绕“两聚一高”发展主题,立足云龙实际,找准小康短板,精准补短、精确补软,让群众享受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全面小康。坚持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致富,让居民的生活更加富足;坚持“财力有一分提高、民生就有一分改善”,每年集中力量办几件民生大事,着力解决好老百姓看病、上学、养老等民生难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打造宜业宜居的幸福云龙。

同时,继续擦亮“平安云龙”“法治云龙”品牌,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多层次、立体化防控体系,织密织牢公共安全防护网,构建更加安定的社会环境,让云龙的发展更有“温度”,让老百姓的幸福更有“质感”。

未来五年,云龙将集发展合力,在发挥“先行”作用当表率。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把党员干部精力集中到抓发展、促落实上。实行区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固定包挂街道办事处制度;推行经济工作进楼宇、城建工作进工地、城管工作进街头、民生工作进社区的“四进工作法”;建立健全干部“容错纠错”“鼓励激励”“能上能下”三项机制,着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17-02-20/385383.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