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转型发展,徐州“换个身姿”领跑

 

转型发展,徐州“换个身姿”领跑
以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为核心,构建创新驱动引领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徐州日报记者 魏宁

省委常委会议指出,徐州要着力强化产业支撑,加快摆脱对传统工业的路径依赖,突出创新驱动,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质态,夯实中心城市建设的经济基础。

去年10月,拥有58年开采史的旗山煤矿正式关停。至此,市区再无煤矿。

百年煤城在这一刻,开启了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抖去身上的煤灰,徐州“轻”装上阵。一首新时期转型振兴的“大风歌”在彭城大地再次响起。

传统产业加速动能转换

走进徐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厂房内,现代化的生产线上,“机器人”正在对机械的关键部位进行焊接。产品向中高端发力,徐工重型的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装备与智能制造是徐州着力打造的新兴主导产业之一,徐工作为世界级企业,正加快转型步伐。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围绕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精准把握产业“老”与“新”、结构“重”与“轻”的平衡点,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构建创新驱动引领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要以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为核心,更加聚焦产业振兴,加快形成新的经济结构、新的发展动能、新的竞争优势,实现老工业基地凤凰涅槃、行稳致远。

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企业的生产车间内,现代化的电池生产流水线格外引人瞩目。这家名为楚汉新能源的企业,正是徐矿集团通过引进顶级专家建立的高科技企业。

近年来,徐矿集团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积极参与和实施“蒙电苏送”等外送电基地项目建设,与五大电投公司等央企合作开发建设大型煤电一体化项目。引进中科院院士、国内外专家团队成立楚汉新能源、威拉里新材料、亿创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公司。近两年引进国内名校硕博士研究生56人,新兴产业高端专业团队6个。

围绕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我市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徐州行动纲要》,着力构建以6个优势产业为主体、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6+6”产业体系。加快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装备制造、食品、能源、煤盐化工等产业高端化发展。到2020年,力争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超百亿企业15家以上。

新兴产业“面孔”多元

6月10日,软通动力徐州创新综合体正式启动。该综合体汇集了创新体验中心、互联网学院、乐业空间、大数据中心以及跨境电商综合平台等,将为徐州智慧城市建设、产业人才培养、信息产业集聚发展等增添动力和优势。

近年来,我市把IT、ICT、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作为区域性“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建设的重点产业予以培育和推进,包括软通动力集团在内的一大批国内外知名IT、ICT企业纷纷在徐州落户、加速向徐州集聚,徐州新兴产业的新面孔越来越“多元”。中兴、大唐、甲骨文、微软等一批海内外著名ICT企业加速布局徐州。

为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平台的搭建,我市制定了《关于支持江苏淮海科技城和徐州科技创新谷建设发展的优惠政策》,从平台建设、财税扶持、租金补贴、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建设用地、科技金融、招商引资等方面扶持园区建设发展。

在徐州,5家国家级、1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淮海科技城、徐州科技创新谷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快聚合,15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3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落户于徐州,科技创新的“徐州磁场”正在呈现。

我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县(市)区全覆盖,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发展新体系。“十三五”期间,我市将设立200亿元以上的产业发展资金,重点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和奖补力度。设立100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引导基金与各类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合作设立产业子基金,力争带动股权投资和债权融资规模1000亿元以上。

走出徐州特色的转型发展新路

中心城市的特点是对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和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着眼于徐州发展实际,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建设目标,加快冲出老工业基地转型关口。

中心城市的打造,产业是支撑。在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我市将以发展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抓好产业链构建和平台建设两个关键,培育壮大ICT、生物医药、环保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巩固提升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地位。重点突破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构建“333”服务业体系。同时,引导各板块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集中力量做大做强1-2个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地方标志的产业标杆。

创新,徐州转型发展的主动力。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177.46亿元,同比增长14.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6.7%,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6%,其中新材料制造业、新能源制造业分别增长44.6%和325.5%,软件业增长24.3%。全市创新驱动力持续增强,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15万件和1.15万件,同比分别增长72.4%和33.3%,两项增速均居全省首位。

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我市将依托特色产业组建校企联盟、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产业+企业+平台+高校+人才+金融+政策”的区域创新体系。重点抓好“一院一城一谷一区”建设,力争在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上实现突破,打造全市创新发展核心区,大力支持各县(市)区创建省级以上高新区、合作建设研究院和高职院校。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市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推动骨干企业普遍建立“一站两院三中心”,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徐州高校资源富集,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00万人,围绕重点产业,我市将引进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建强领军型企业家、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

转型发展,徐州已经吹响号角;全面振兴,徐州的未来可期。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17-07-14/399287.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