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文/刘昭君 尚庆迎 魏朝星 图/张驰 郑友猛 大湖之滨,钢铁之城。水与火的交融,柔与刚的契合,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激情与梦想的雄浑交响…… 上溯至秦汉,下沿至当前,利国镇2700多年的历史,写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悠久的历史,兴盛的铁业,雄健的民风,形成深厚的冶铁文化、苏轼文化、古驿文化、微山湖文化等,共同描绘利国瑰丽璀璨的文化长卷。 柳絮飘舞,燕子飞时,我们走马利国,访古问今,感受这座千年古镇的铁骨柔情。 ◆古驿听炼曲 “山满金、水满银,行人齐称聚宝盆”。这就是人们口口相传中的利国驿,而这一切源于大自然对它的丰厚馈赠——钢铁。 我们在白家桥东,运铁沟畔,见到一块铁矿原石,虽然锈迹斑斑,但黑褐色的石质,仍然闪耀着金属特有的光泽,碑文上说:含铁量达66%。 利国镇的冶炼历史始于秦汉,汉武帝时期在此设铁官,唐时设秋丘冶,北宋时设利国监,冶铁业鼎盛一时。清朝洋务运动时期,在此设徐州利国驿煤铁矿务局。尉迟恭、苏轼、狄青、曾国藩、左宗棠等历史名人曾为发展冶铁,在利国留下足迹。在利国,与冶铁有关的古代采矿坑口、运铁河和抗日时期留下的利国矿山中国劳工纪念塔等文物和遗存随处可见。 今天的利国在做大做强钢铁产业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打文化牌,结合旅游开发,积极筹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文工业生态游,建设铁矿博物馆,打造现代科技观光基地。 铁矿原石的旁边就是那只著名的“铁水牛”。据铜山县志记载,汉时利国冶铁发生事故,悬料不下,炉身崩毁,铁水冷凝一体,貌若水牛,这就是“铁水牛”的来历。2014年2月26日,经过一天挖掘,深埋1000多年的古铁水牛终于“浮出”水面。 铁水牛见证了利国的兴衰更替,它就像精神的图腾,引领利国人在利国利民的道路上百折不挠、昂首向前。 ◆钢城访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站在高大的苏轼雕像前,听着苏轼小学孩子们的诵读声,微山湖潮润的气息从西边一阵阵飘来,此情此景有时空转换,恍然若梦之感。 一座古镇,因一个人一首诗一次上书而繁盛;一个人,因这座古镇而更加高大辉煌。苏轼与利国,伟人与名镇结下的良缘,一直延续了千年。 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徐州知州苏轼走遍徐州后,在《徐州上皇帝书》中这样写到:“州之东北七十余里,即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地既产精铁,而民皆善锻……数千人之仗,可以一夕具也……要使利国监不可窥,则徐无事,徐无事,而京东无虞矣”。而“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的诗句,则表达了苏轼为亲自改进利国冶铁燃料之后的喜悦和豪情。 从与苏轼的历史渊源出发,利国巧打名人牌,先后实施东坡大道、苏轼文化名镇主题公园、苏轼小学等几十项苏轼文化工程建设,2012年7月21日利国镇被中国苏轼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国苏轼文化名镇”称号,成为全国苏轼文化第一镇。 在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利国镇小学和中学编写了苏轼文化校本教材,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渗透苏轼文化。如今,利国苏轼小学内建成了苏轼前后《赤壁赋》碑廊、《苏轼行迹图》碑廊、怀苏亭等。同时,深入开展苏轼诗文诵读、征文和书画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编辑出版了《苏轼精神咏怀》、《苏轼诗歌配画选辑》、《苏东坡故事》等多部著作。此外,利国还鼓励和支持本地群众参与苏学研究,目前,全镇逐步掀起学习苏轼、研究苏轼的热潮。 漫步在珍珠泉河沿岸的苏轼公园里,白墙、青瓦、亭台、楼榭、苏轼诗词、苏轼名言不断映入眼帘,仿佛走进如诗如画的苏轼世界,一个伟岸豪放的身影在心中浮现,一串吟诗唱词的铿锵声音在耳边响起…… ◆微湖荡渔船 “自古留城水西流,铁岸铜崖隐渡舟。朵朵青云拂银杏,粒粒珍珠泛铁牛。三山暗映微湖壁,二桥遥连返照收。更喜姜公残碑在,诗人写景杏花楼。”这是清代徐州籍状元李蟠的《利国八景诗》,后人据此编成“八景”顺口溜:树上树,楼上楼;珍珠泉,铁水牛;透亮碑,二桥头;三山不见水倒流。” 利国镇与大运河和微山湖相依,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兼有水陆车马舟楫之便,由秦汉至明清,官吏常驻,居民富庶,留下众多的人文景观。“八景”之外,白家桥、利国驿牌坊、关帝庙、奉圣寺、泰山庙、慈恩寺、姥姥庙道教彩绘等人文古迹棋布各处。建于元代的白家桥,在长达近700年的历史过程中,历经车马踏轧、战乱之祸、地震水灾、风剥雨蚀,直到今天仍安然雄踞石龙河(运铁河)上。 利国镇依托资源禀赋,根据“一湖三区十二景”的旅游规划布局,恢复“八景”、建设新景,亲近大湖、开发大湖,着力打造具有独特神韵和浓郁民俗韵味的生态旅游度假区。 去年以来,该镇投入1700多万元对微山湖畔的西李村楼山岛进行整体改造,引进的旅游产业项目,瞄准高端,引领潮流,湖鲜美食、休闲垂钓、汽车旅馆、快艇、摩托艇、热气球观光、小飞机体验、生态马场、儿童开心农场等应有尽有。于此泛舟,穿湿地芦苇荡,赏湖光山色,品湖鲜美食,听渔歌唱晚,一个大湖体验休闲娱乐中心已呼之欲出。 “隐士居林下,目睹石与泉,知音人未到,终日抱琴眠。”如果你怕热闹,一个人来到湖边的醉卧石上小憩片刻,不也别有一番情致吗! ◆古韵唱新腔 “悠扬婉转数丁丁,十八九腔七二哼,泊孕明清漕运日,彭城利国亮童声。”诗里所说的就是流行于利国的古老戏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丁丁腔。 丁丁腔原名“太平歌”,是徐州特有的戏曲种类。1680年前后兴起于徐州北部微山湖畔的厉湾、季堡、西李一带,以后在徐州广泛流行。唱腔缠绵抒情,清新明快,颇具水乡特色。伴奏乐器为月琴,因其声“丁丁冬冬”清脆悦耳,遂以“丁丁腔”名之。 我们在珍珠泉河畔的凉亭里,听江苏省第四届红梅奖得主孙倩演唱丁丁腔,那优美、高亢、婉转的唱腔,犹如山溪流淌,珠落玉盘,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气息。 为传承传统文化,利国镇投资160万元改造了“丁丁腔大剧院”,组建了铜山勤苑丁丁腔艺术团,除演出自编的节目外,还邀请周边市县的剧团专业演员和当地的戏剧爱好者登台义务演出,丁丁腔、吕剧、徐州琴书、柳琴戏等剧种一个个粉墨登场,让人们过足了戏瘾。 丁丁腔的兴盛成为利国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同时,利国镇将文化体育活动作为提高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手段,突出抓好一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了“苏北书画院”,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书画家,画马名家徐朝庭多次应台湾书画界之约,代表中国大陆进行两岸文化交流,书法家王恩远书法作品独具一格,也多次应邀参加国家级大展。建设了镇文化中心,该中心占地14000㎡,总投资1900万元,图书馆、阅览室、电教室、健身房、棋牌室、历史文化展示厅、镇规划展示厅、文化广场、篮球场、网球场等一应俱全。实施村级“文化大院”全覆盖工程,各村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健身广场设施齐全,管理规范。 利国人还自豪谈到他们的农民业余篮球队在全市比赛中经常抢金夺银,每年两次的镇广场舞大赛成为万人争睹的盛大节日,瑜伽馆、健身房也成为平民百姓经常光顾的所在…… 是啊,利国人有理由为他们的昨天而骄傲,更有理由为今天的创造而自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如鸟之双翼,正驱动着这个千年古镇新的腾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