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肿瘤防治宣传周,在江苏,第一大癌症仍然是肺癌。昨天,江苏省肿瘤医院收到一封特殊的求助信,江苏一名肺癌患者听说正在研发新药,便主动要求“试药”。让专家感觉很惊讶的是,这名患者从来没有做过基因检测,却将市场上的靶向药物吃了个遍。现在患者感觉最有效的还是传统的化疗药。
专家提醒,靶向药物确实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但是并不是越新、越贵的药物,越有效果,特别是还没有做基因检测,就吃基因靶向药物,对身体弊大于利。
两年里自己试了7种药,发现都没用
2013年,张先生(化姓)被发现患有晚期肺癌,并且已经开始骨转移。他开始寻求基因靶向药物的治疗。从2013年至2015年,他先后将市场上的7种靶向药物吃了个遍。“包括国内已上市的,国外代购的,甚至还有一部分是实验室的原料药,全部拿过来吃。”江苏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冯继峰教授说,晚期癌症的病人,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么个吃法,实际上也是耽误治疗。现在患者才发现,吃了这些药一点用没有。反倒是放化疗效果很好。
冯继峰说,这种不找医生,自己治病的方式其实是很可怕的。医生对适合靶向治疗的病人,治疗前会做影像学、肿瘤标记物的检查;治疗后3-4周再进行检查,结合病人的症状,与治疗前进行对比,以确定治疗是否有效。如有效,会让患者继续服用。如无效,可能会更换新一代的靶向治疗药物,而不会在同一代的药物之间互相轮换。张先生更换的这几类药物,基本都是同一代的,专业的肿瘤临床医师更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现在癌症的研究热点是精准医疗,包括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精准诊断概念下的基因检测是精准医疗的基础。
很多人认为,相对于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副作用低,效果好,而药价贵。冯继峰说,其实不然。在治疗中,医生通常不会直接推荐靶向治疗,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靶向治疗。靶向治疗的特异性很强,只对一部分人有效。需要经过做相应的基因检测,找准靶点。只有驱动基因突变的人,才是适宜人群;没有相应基因突变的,医生不建议病人做靶向治疗。
在没有做基因检测的情况下,就选用靶向治疗药物,是没有依据的;并且在化疗有效的情况下,应该坚持规范的综合治疗。
精准治疗不是药物越贵越好
靠着放化疗,他坚持了17年
冯继峰表示,虽然如今分子靶向治疗、生物治疗运用越来越广泛,但不能完全替代细胞毒药物治疗,化疗依然是基石,不可动摇。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也见到一个癌症17年的患者刘先生,他就是用传统的放化疗,走到了今天,成为一个奇迹。17年前,刘先生被确诊为恶性程度极高的淋巴癌,且是中晚期。今年65岁的刘先生,当时还未退休,正值中年,还有个年幼的女儿,是家里的顶梁柱。
2006年,刘先生的淋巴癌扩散之前,他做了8次放疗,42次化疗。“2006年以后,刘先生的淋巴癌已经转移到了左腿膝关节,现在,他的腰椎、胸椎、颈椎、肋骨都已被扩散到,刘先生选择保守治疗,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适当规律地锻炼,带“癌”生存,坚持到了现在。他告诉记者,当初没有想到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幸运的是,他坚持到现在,看到了女儿成家,看到了越来越好的生活。
新闻链接
在江苏,胃癌、肠癌和肝癌的病人比较多见。如今肺癌已成为江苏的第一大癌。2007-2014年,南京市恶性肿瘤死亡率排名依次是:肺癌、肝癌、食管癌、肠癌、胰腺癌、胆癌、乳腺癌、脑癌。而从2010年以来,肺癌已经超过胃癌成为南京恶性肿瘤的首位死因。(胥林花 刘峻)
肺癌成江苏第一致死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