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日报记者 孙盈 近日,原本住在姚庄社区的张志军经由棚户区改造,拿到了翡翠城小区的新家钥匙。“俺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哪想着还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楼房啊。这次拆迁我分到了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还是南北通透的,这下一家人再也不用挤在一起了。”原本和父母住在姚庄社区吴庄一队平房里的张志军感慨道。 近年来,和张志军一样实现了新居梦的市区棚户区居民有16万余户。6年来,全市共完成棚户区改造4923万平方米,其中市区完成改造任务2461万平方米,是“十五”期间改造总量的14倍;去年,市区启动了超千万平方米的棚改行动,完成770万平方米。 6年棚改攻坚 城市旧貌换新颜 回顾我市棚户区改造的历程,一串串数字述说了这个城市的变化和棚户区居民的变迁。 200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棚户区改造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徐州用3年时间完成307万平方米棚改任务。“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制定出这个棚户区改造要达到的目标后,我市于2009年初正式启动了棚户区改造动迁项目。2010年底,市区就已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征迁面积408.8万平方米,建设和购买定销安置房400多万平方米。 2011年至2012年,我市继续加大棚改工作力度,启动了棚户区改造二期工程。2011年和2012年分别完成91万平方米、151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任务,使群众居住条件、城市环境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 2013年以来,按照中央、省对棚户区改造新部署,第三阶段棚户区改造工程接踵而来。截至目前,市区已实施棚户区改造征迁1995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征迁1650万平方米。其中,2013年完成棚户区改造征迁面积703万平方米;2014年完成棚户区改造征迁面积770万平方米;2015年1至4月份完成征迁面积177万平方米。 是什么样的措施,让棚改在徐州如此顺利、快速地推进下去?记者从市棚户区改造办公室获悉,在每年的棚户区改造工作中,“以人为本、让利于民”都作为棚户区改造的首要原则,力争让每一个棚改百姓都能住进满意的房子。 创新运作模式 加大融资力度 在我市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实行了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市里专门成立了国有投资公司,并授权其作为棚户区改造的投融资主体,负责棚户区改造融资,从2008年至今,已累计融资360亿元,为全市的棚户区改造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我市还在土地运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按照“政府拆迁、统一规划、定向招商、净地出让”的推进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综合收益,并将收益全部用于棚户区改造,土地增值部分不是让开发商占有,而是全部让被征迁居民享用。通过棚户区改造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尝试,拓展了资金筹集渠道,有效保证了棚户区改造工作的资金需求。 以人为本 多元安置 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持“改善民生、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货币补偿安置,集中建设定销房安置,团购市场商品房安置”等多元化安置方式,满足征迁群众的不同需求。 除此之外,我市还将棚户区改造安置与住房保障相结合,采取“三项特殊政策”:一是对棚户区拆迁中符合经济适用房条件的直接安排经济适用房;二是对双特困户和符合廉租房条件的直接采取廉租房安置,交纳政策性房租;三是对经济困难、补不起差价的,实行共有产权安置,10年内被拆迁群众可按拆迁时的价格购买剩余产权。针对棚户区改造中特困群体安置难的情况,我市还专门成立棚户区改造救助投诉中心,建立了慈善救助基金,对棚户区改造中部分低保户、特困户、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孤寡老人等特困群体给予帮扶,截至目前,全市已妥善安置困难户265户、投入共有产权资金4200万元。通过多种安置方式并举,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面被拆迁群众的安置需求,保证了征迁安置工作的顺利实施。 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形象 “今年8月末,我们的新房子就能上房啦!”5月19日,在泉山区雨润新城附近,年轻的孟静告诉记者,拆迁后,她家分到的定销房不仅建筑质量和商品房一模一样,而且周围配套的建设一样都不少。“俺和老公去年冬天就去看了我们的房子了,别说高层,就连一层想晒太阳也是没问题的!” 棚户区改造,承载着多少和孟静一样的居民对于美好家园的期盼。2008年以来,在棚改过程中,我市拆除了2300多万平方米低矮、破旧房屋,规划和新建了74个现代化小区。在新建房屋方面,为避免今天的定销房成为明天的“棚户区”,我市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严格按照商品房的标准进行设计,并融入现代化居民小区的设计理念,在空间布局、功能配套、内外装饰、景观绿化等方面一步到位,让棚改居民享受到最大的实惠。 棚户区改造后,腾出的宝贵土地资源如何利用?在我市,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这些土地上集中规划建设了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大型公园、街头绿地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和奥体中心、音乐厅、艺术馆、规划馆等一批功能性项目,不仅如此,还就近建设了农贸市场、街坊中心、社区医疗机构、中小学和幼儿园等公共服务项目,大幅提升了城市配套功能和市民生活条件。 为促进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我市还在原棚户区改造地科学规划布局了商贸、文化、旅游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规划建设了彭城广场中心商圈、淮海西路商圈和万达商圈“三大商圈”,在四道街、珠山和回龙窝地块分别建设地铁站出口商业区、旅游集聚区、老徐州历史文化片区核心区等。经过改造,老旧的棚户区早已换了新的模样,建设好的这些项目均成为我市产业转型的重要支撑,使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形象及特色显著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