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仍偏爱房产”的正常与不正常
最新发布的《中国大众富裕人群财富管理白皮书》显示,多数90后依然把房产作为其首要的财富追求目标,占比达62%,明显高出其他年龄组(80后、70后、60后人群)选择房产的比例。房产依然是父母希望传承给下一代的主要财富之一,而子女希望从父母继承的三大财富全部为精神财富,依次为:和睦的家庭关系、健康、合家安康。(9月11日《中国青年报》)
这一调查其实还有一些新的发现,比如,相比80后、70后和60后而言,90后对财富的追求更为多元化,精神追求也更为丰富多样;近半数已为人父母的80后、90后受访者会计划在子女12岁开始对其进行财商教育,等等。但媒体在转载时,都主要突出了多数90后仍把房产作为首要财富追求目标这一结论。
从传播角度,这一结论确实相对更为吸睛。因为在社会的刻板印象中,90后年轻人更具反叛意识,思想也更为多元,这与追求房产,似乎天然存在着反差;再者,部分人想当然地认为,90后中的不少人已经可以继承父母的多套房产,从而完全不必对房产有过多追求。但事实证明,这些推测并不靠谱。要知道,最大的90后即将步入而立之年,世俗意义上讲,他们正在趋向稳定和“成家立业”,已成为对房产的最大刚需群体;另外,90后真正可以继承父辈房产的,现实中也远未想象中的多。
所以,理性判断,“多数90后仍把房产作为首要财富追求目标”,其实并没有那么不能接受。并且,由这一调查结果,我们更该看到的是当下年轻人(90后)的不易。一方面,超过六成的90后把房产作为首要财富目标,说明对于多数年轻人来说,买房依然是最大的“负担”;另一方面,这种财富追求的偏好,也未尝不折射出当下社会财富的积累渠道,可能仍主要依赖于房产。由此可见,年轻人偏爱将房产作为自己的财富目标,更多未尝不是一种无奈和现实所迫。
其实,此次调查中,还有一个数据与上述调查结果互为呼应。那就是,虽然90后已开始在职场初露锋芒抑或小有成就,但他们的个人财务状况似乎依然没有达到完全独立。调查显示,90后在工作后依然需要父母“资助”零花钱的比例高达六成。工作后仍需要父母“资助”零花钱,这种结果的形成,可能与个人因素有关,但高达六成的90后都是如此,就不得不思考其背后的社会共性因素。它与多数90后依然把房产作为主要财富追求目标,可以说是同一问题的一体两面,即都反映出时下年轻人所面临的生活压力。
辩证来看,多数90后仍偏爱房产,既正常也不正常。正常,是指它确实是某种社会现实之下的必然产物,而不能归咎为这代年轻人太世俗和物质;不正常是指,过于追求房产背后所突显的过大的生活压力,以及财富取向的单一性,应该要改变。而要化解和改变这种“不正常”,社会从相关制度上为年轻人减压,并拓展财富的积累渠道,让年轻人有更多元化的选择,才是根本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