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本网资讯 > 正文

日专家称日两栖战力远逊中国 根本不是对手

图片说明: “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将在夺岛登陆中扮演重要角色。

图片说明: “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将在夺岛登陆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报特约记者萧萧

在纷争日益激烈的中日钓鱼岛问题上,日本首相安倍公然宣称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卫这些争议岛屿,自卫队也频频进行“夺岛”演练,针对中国的意图明显。但最新一期台湾《亚太防务》杂志刊登日本军事情报研究会理事河津幸英的长篇分析认为,在夺岛作战、特别是两栖登陆领域,自卫队远落后于解放军。

《亚太防务》称,河津幸英认为自卫队在“离岛攻守战”最可能采取的作战样式为“反登陆战”,即“失守后快速夺回”。他介绍说,严格参照《美国海军陆战队作战手册》进行训练的自卫队将“反登陆战”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即制订各部队作战设想、两栖特遣舰队的登陆及编成方案、人员装备集结方式等;第二阶段为“部队载运”,指突击部队和增援部队的投送;第三阶段为“预演”,即登陆计划的可行性、作战时机把握、参战部队准备和通讯保障等;第四阶段为“部队行进”,是指将登陆部队分成不同集群,进入预设于敌占离岛附近的“登陆目标区”,登陆部队将实施佯攻、争夺制空制海权、阻击、信息战、心理战等支援作战;第五阶段为“突击”,登陆部队实施“舰至岸机动”,直到任务完成。

河津幸英认为,“反登陆战”的要害在“部队行进”阶段,日本自卫队必须取得海空优势,否则登陆部队根本无法进行最后阶段的突击,而这一阶段必然将遭到对手的猛烈攻击。同时日本还需要清理登陆区域,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扫雷。他建议自卫队应重点关注精确制导设备、无人机和无人艇的相关技术,因为它们是“临敌快速扫雷”的最佳选择。日本防卫省技术研究本部已开始用于警戒监视和扫雷的无人艇的研究,这些技术显然能为“尖阁(即中国钓鱼岛)有事作战”服务。

河津幸英还假想以陆上自卫队大队级战斗群实施“尖阁登陆作战”第五阶段(即“突击”)的情景:在“日向”、“伊势”号直升机驱逐舰为核心的海上自卫队护航舰队的近距离支援下,陆上自卫队将展开多波次的浮渡攻击,其中车船航道设在“尖阁离岛”的目标海岸正面,宽度约1000米,航道两翼为登陆完成后舟艇的返回路线,那里还有水上临时仓库,装有登陆补给品的舟艇在此待命,并根据登陆部队的需要快速向海岸运送补给品。

当首波两栖战车接近海岸时,后面的战车攻击波次也要依序到达车船航道,各个波次都由8辆两栖战车实施。乘首波两栖战车登陆成功的尖兵都是步兵(120余人),主力为步兵小队三个(约90人)、迫炮班1个(81毫米迫击炮4门),他们负责控制登陆区,掩护后续波次登陆。从第二波到第四波都间隔三分钟到达登陆区。河津幸英认为,如果突击登陆能进行到这一步,登陆场的安全性就相当高了。然后需要将坦克和后续部队运抵滩头。

尽管设想得很美好,但河津幸英承认,在“尖阁有事作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两栖输送平台方面,自卫队和中国军队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上的,特别是在船坞登陆舰和两栖突击战车方面差得很远。

他举例说,海上自卫队仅有三艘标准排水量8900吨的“大隅”级两栖运输舰,尽管它们有全通甲板和船底坞舱,可搭载直升机和气垫登陆艇,但本质上是平时运送人员和车辆的运输舰,没有设置直升机库及维修设备,无法实现直升机的往返登陆,加之该舰货物吞吐量有限,根本无法胜任正宗两栖舰的角色。他认为,要进行岛屿登陆作战,就必须建造两万吨级船坞登陆舰,其代表就是中国海军迅速列装的071型船坞登陆舰。他建议,自卫队需要尽快引进吨位与071型船坞登陆舰相当、可搭载一个陆战大队(陆战营)和一个战车大队(坦克营)的大型登陆舰,而且为确保平时有一艘随时能用,至少需要部署三艘。

河津幸英说,除登陆舰之外,自卫队还缺乏抢滩和岸上纵深作战急需的两栖突击战车。现在日本连一辆野战用水陆两栖运输车都没有,与长年进行渡海作战准备的解放军相比劣势明显。尽管防卫省决心向美国采购AAV7A1两栖战车,但在河津幸英眼里,AAV7A1远算不上“理想的两栖车辆”。该车原型诞生于40年前,不但防弹性能欠佳,而且水面浮渡时速仅为13公里,“根本不是中国军队的对手”。报道称,解放军已列装先进的ZTD-05两栖突击炮。该系列战车采用和中国99式主战坦克相同的1500马力发动机,水面时速达40公里。此外,日本自卫队尚缺少低技术含量但又十分重要的登陆舟艇。目前自卫队共有6艘气垫登陆艇,可是简易的通用登陆艇、机械登陆艇等却一概没有,抢滩登陆能力堪忧。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news/yaowen/2013-02-08/21119.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