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4月2日消息(记者苏铃)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当"新型城镇化"被期待为中国经济下一轮的最大潜力时,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回应,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但是,二元户籍制度将每个人打上了不同的户口标签。
"新型城镇化"能否承载人们的城市梦想?在奔向城市的道路上,我们要如何越过户籍的关隘?昨天,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各方就"户籍制度改革"进行了讨论。
"一个小小的户口本,承受了不可承受之重。"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黄守宏用拟人的方式打开户籍制度改革的话题:
黄守宏:这个户口本你别看只是一个本子,他实际上上面承受了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无论是区域之间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无论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等等等等很多的问题。所以这个小本子可以说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
有数据显示,中国的城市化率2011年已经突破50%,但如果按户籍人口算,城里人实际只有35%。农民进城工作,但无法享受与城里人相同的教育、医疗、养老待遇。打工子弟小学总是"被关门",找工作、买房子也总是被人问有没有"本地户口"。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路径上,国家已经基本上放宽中小城市,难点在于大型和特大型城市。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
刘晓光:你要是放开可能不是一千万人,可能是两三千万人。水、电、气、交通他是无法承受的。这笔支出,是从来源地支出呢?还是从中央特别财政支出支出呢?这要有一个具体的路径的。
世界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吴卓瑾特别提到了北京、上海的外来工子弟教育问题:她说,同样是外地人,富人能买房子上好学校,而穷人的孩子从教育上就失去了平等的竞争。美国也有很多的非法移民,他们虽然身份是非法的,但他们的孩子却和美国公民的孩子有一样的待遇。外来务工者参与了城市建设,理应分享相同的果实,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黄守宏认为,搞不好这个平衡,城镇化很难推进:
黄守宏:在改革当中涉及到既有制度的调整。比如异地高考制度讨论议论很多,实际上这个事情跟户籍制度也是密切相关,如果不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的分摊,农民工的城镇化也好,人口的城镇化也好是很难推进下去的。
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多年从事农村事务研究,他把户籍改革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移民现象相比较,认为现在城里人不愿意分享福利蛋糕,是户改矛盾的关键:
李铁:面对改革不是说市长自己反对,是决定这个城市所有户籍居民,包括这些城市的官员、企业家、媒体人、学者,他们都是这个城市户籍居民一分子,他们是不是希望有一大批外来人口,还是低收入人口跟他们共去享受这个城市文明生活?我想答案是否定的,30年形成的既定被行政区域分割的公共服务体系垄断化了,导致一个地区的居民已经形成了一种严重的利益排斥,而这种排斥反对户改的最大难点。
十八大之后,李克强总理曾经外出在恩施调研,和当地人员交谈时说,以前希望这里的农民到武汉或者上海打工并落户,今后更希望他们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和落户。前几天他在无锡边上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调研,也感慨这里的农民能够在小镇过上城里人的好日子。城镇化,是否一定意味着向大城市聚集?中小城市发展能否化解户籍改革的矛盾?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指出,城市发展的某些规律有时很难"飞跃":
华生:全世界城市化潮流是农村人进城,中小城市进大城市,有一些规律确实是不可违背的,一个人到什么地方去寻找就业,人家是经过精确的计算的。把成本、服务、方方面面的享受都算到位。为什么跑到上海来,为什么到苏州去都是有原因的。
华生认为,城市规划不完全由市场决定,人为规划必不可少,如果中国城镇化地图中重视中小城市活力,就要在政策上向他们倾斜:
华生:要不要引导、要不要规划,要,但是要言行要一致,你不能说你嘴上说要往小地方去,大投资、大项目、大机关、大总部统统都在特大城市里面,每项目后面都是跟随着无数的投资,投资就带来了就业,是就业引导人往什么地方去,如果说北大办在苏北的一个乡下,去的人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