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19日电(记者 阚枫)近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公务用车使用国产品牌的消息,再度引发舆论对于公车国产化的讨论。分析指出,公车国产化的推进过程应完善制度设计,需警惕“一窝蜂”式的盲目,防止滋生新的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此外,打入公车市场,自主品牌也需苦练“内功”、提升自身品质。
外长表率公车国产化获赞赏
6月17日,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通过其官方微博“外交小灵通”透露,从当日起,王毅外长的公务用车启用红旗H7。
这条简短的消息发出后不仅在汽车业界引发关注,更是引来舆论对于公务车国产化的热议。分析称,这是停滞多年的公务车国产化起步信号,今后省部级官员“座驾”或将选用红旗车,其他公务用车也将更多选用国产品牌。
据《新京报》6月18日报道,在5月30日红旗H7面向私人市场的上市发布会上,一汽轿车高管已透露,目前已有近1000辆红旗H7交付中央和地方作为部级以上公务用车。
其实,早在1994年中国公车改革起步之际,国家层面就已有公车“国产”的规定,“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以上干部,今后应使用国产轿车”。2002年出台的《政府采购法》第十条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但一直以来,公车国产化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实施起来举步维艰。
长期以来,公众对公车消费强烈不满,公车采购高档车和外国车饱受诟病。分析称,在政府公车采购中,由于一些领导干部爱攀比以及受“崇洋媚外”观念的影响,导致国产车与外国车一直处于不对等竞争,外国车享受“最惠国待遇”,而国产车却沦为看客角色。
“这次外长做出表率更换国产品牌轿车,应该是一个好的开始,政府采购使用本国产品也是国际惯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任建明称,公车国产化推进效果之所以不好,有政策执行的监管和问责问题,但是政策的执行,官员自上而下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也很重要。
防止公车腐败更需制度完善
在此次外长座驾改换红旗车的消息曝出之后,就有媒体称,外交部成“八项规定”出台后首个“一把手”更换国产车的部委。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甘肃、湖南、宁夏、新疆、安徽等多个省(区)委常委会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相关规定,要求在不造成浪费的前提下逐步换乘自主品牌汽车。尽管这并不是地方政府首次提出乘坐自主品牌公务车,但作为省级党委常委会的硬性规定却是首次。
不过,从省部级层面强调并以身作则推进公车国产化进程之际,亦有声音提醒,公车改换自主品牌要好事办好,必须警惕“一窝蜂”式公车国产化,防止盲目或者超额采配公车。
任建明称,公车国产化的推进过程中,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进行保障,防止不管需要不需要,动辄大面积改换公车的现象。“在原有公车没有淘汰的情况下,就跟风采购国产车,或者为了更换新车,低价处理、强制淘汰旧车,这又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年来,中央本级“三公经费”由2010年的94.7亿元预算执行量,降至2013年的79.69亿元的预算安排,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减幅为17.70亿元,居三项之首。分析认为,公车费用总体收缩有助于政府部门选购价格较为便宜的国产汽车,另一方面,如果公车采购国产化能够全面推广,公车消费还有削减空间。
但是,任建明称,近年来在公车消费预算总额压缩的背景下,一些政府部门也会想尽办法采购价格高昂的外资、合资品牌。所以,除了总的经费压缩,厉行节约,防止公车腐败还需在具体的采购环节进行管控,要更加细致的进行制度设计。
“比如,一个单位需要10辆公车,在总的采购费用下降之后,他们不是选择购置10辆国产车,而是高价购买三五辆外资、合资车,满足主要领导用车。”任建明举例。
进入公车市场,自主品牌需苦练内功
长期以来,官员好面子、攀比、崇尚洋品牌的心理,一直被公众和舆论看成是国产自主品牌难以打开公车采购市场的原因之一。但是,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自主品牌要大面积进入公务车市场,自身也需要苦练内功,提升品质。
其实,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务车采购大多是自主品牌,比如一汽红旗、上海牌轿车等。但是,由于国产轿车自身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颁布“节油令”,红旗轿车因为“耗油过高”被“勒令停产”。此后,节能、便捷的外国品牌轿车成为中国公务车的主角。
2012年,工信部发布《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并向社会征集意见,所列412多款车型全部为自主品牌车型。尽管自主品牌的车型大批进入政府采购目录,但是实际订单却没增多少。据媒体报道,众多走纯市场路线的自主品牌,如奇瑞、吉利、比亚迪等,很难在公务车采购倾斜中获利太多。
“过去政策之所以难执行,市场状况可能也算一个客观原因,因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国产汽车在质量、安全、售后维修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任建明说。
分析称,在中国汽车业参与全球充分竞争的当下,政府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前提下加强扶持和引导,对于促进国产发展是个利好消息。但是,作为自主品牌企业来说,不能满足短期的利好,而应着眼长远,注重技术研发、提升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