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南、青海代表团审议的重要讲话时,住豫全国政协委员们都表示非常振奋。“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委员们就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地区群众奔向小康生活,积极建言献策。
有效整合资源 提高扶贫效益
对于“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如何解决?全国政协委员、省科技厅厅长张震宇说,结合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不同情况,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对相对贫困的家庭,可以提供政策、资金扶持,强化技术培训,引导和组织贫困家庭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农村特色产业,增强自我脱贫能力;对于绝对贫困的家庭,则需要整合民政、医疗、教育、扶贫等政策资源,将这些特困人群由政府负担起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效整合资源,提高扶贫效益,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部门单位涉农资金、社会各界捐赠资金捆绑起来,集中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围绕发展扶贫主导产业和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避免短期行为、重复性项目。同时,筛选一批符合扶贫开发要求的重点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增强贫困山区贫困村发展的后劲。”张震宇说。
张震宇建议,健全完善面向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现有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做到对有能力的扶起来,没能力的政府包起来,逐步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发挥高校人才优势设立精准扶贫智库
全国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梁留科表示,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扶贫县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目前,一些高校扶贫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参与的主动性还不够高,成效不够显著,建议政府对高校开展精准扶贫进行总体谋划,出台高校参与扶贫攻坚的政策指导性意见,明确高校扶贫开发的目标、具体任务和举措,调动和激发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在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培育建设精准扶贫与地区发展研究中心等新型智库机构,为地方政府扶贫开发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梁留科说,“帮扶工作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造血’机制,要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实施结对帮扶计划,在受援地学校设立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贫困地区教师、民众、基层干部、乡村医生等教育培训,提升其职业技能。”
梁留科建议,各高校与贫困县签署助推脱贫战略合作协议,发挥高校科研、学科优势,加强特色产业扶贫和产学研合作,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规划要求,建立长期的校地产业合作项目,促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
构建多层次“因病致贫返贫”治理体系
目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成为农村贫困地区突出的社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说,要构建多层次有效的“因病致贫返贫”治理体系,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制度的衔接机制,发挥协同互补作用,形成保障合力,使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点建立“因病致贫返贫”治理数据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引导红十字会、基金会等社团组织、慈善机构和社工机构积极参与“因病致贫返贫”治理体系;组织高校、医院和社会医疗工作者组建片区医疗救助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全面提高医疗卫生精准扶贫的效果。
司富春表示,应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医疗建设投入,全面实施城市高等级医院对贫困县、乡、村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保障能力。完善农村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实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不断改善贫困村群众就医条件,完善重大疾病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减少和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的发生。此外,要将医疗卫生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各医疗卫生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并建立健全问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