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创新开启绿色引擎,全面提升创新型生态强省建设水平
——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制,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严守生态红线;到2020年,构建起系统完整的安徽特色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不局限于“种草种树”“末端治理”,而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与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紧密相关,是全面而系统的工程。
制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张韶春表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围绕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用途管制、资源有偿使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等制度,真正发挥制度供给保障优势。
改革号角已然吹响。我省新近出台《安徽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绘出江淮大地生态发展蓝图,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安徽特色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我省明确,围绕明晰产权,将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从源头上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围绕健全制度,建立完善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制度;围绕统一规划,推进多规合一,逐步形成一个市县一个规划、一张蓝图;围绕制度扩围,把严格的保护制度拓展到各类自然空间和自然资源;围绕补偿有价,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围绕多方共治,建立健全政府、市场、个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围绕市场机制,推行用能权和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围绕干部履职,建立生态文明目标体系,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绿色‘指挥棒’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前者引导干部履职,让施政者心中有方向;后者注重惩戒,让施政者心中有底线。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汪家权教授表示,奖惩并举能让施政者时时有资源环境意识,推动改革落地,走绿色发展之路。
5月中旬,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公布,专设“建设绿色江淮新家园”篇,提出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省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副处长任晓凡说,在量化指标设定上,纲要提出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四大类33个具体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3个,资源环境类则占了10个,充分体现我省对资源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要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把好山好水保护好,让公众有更多环境“获得感”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从源头强化污染治理,力争到2020年或更长时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当下,雾霾不时盘踞城市,压在百姓心头;一些地方水环境较差,尤其是城镇黑臭水体看得见、闻得到,直接影响周边居民的幸福指数。打造美好安徽,实现绿色惠民,需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以创新型生态强省建设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坚持城市与农村环境保护统筹、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协同、依法监管与目标考核并重。
让蓝天常在,是群众期盼,也事关安徽崛起大业。然而,大气污染非一日形成,改善质量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持久战。当前,我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依然较大,如燃煤型污染物排放量较高、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城市扬尘污染未得到根本治理等。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需要科学施策、久久为功。今年,我省将对机动车、燃煤锅炉、建筑扬尘、餐饮油烟、秸秆焚烧等重点污染源强化治理,加快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淘汰黄标车6万辆。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力争到2020年或更长时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省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打造美好安徽,需要像抓好大气污染防治一样抓好水污染防治,推动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今年年初,随着《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出台实施,集中治水攻坚战打响。方案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等。省政府成立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建立市、县、乡镇三级“河长制”,着眼“水缸子”“河汊子”,保障饮水安全,整治黑臭水体。如在黑臭水体治理上,全省已列明225条城市黑臭水体,将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整治。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我省将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来源:安徽日报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