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河南省新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许光
旧蓝布衣、洗得发白的军裤、一双黑布鞋,翻来覆去,照片里的许光总是这一身“行头”——
许光去世后,许道昆经常拿出父亲的相册,一看就是半天。在他眼里,父亲虽是开国上将许世友长子,却永葆朴素本色。从1965年回乡“代父尽孝”,到带领山区群众解决“通电”“通话”难题,再到绝不利用父辈影响谋半点私利,父亲的好品质永远也学不完。
尽孝助人,是天经地义的事
36岁那年,许光面临人生一个重大抉择:在海军工作13年的他,已成长为北海舰队的首批舰艇长,留在部队,肯定前程无量;然而,父亲许世友惦记老母,让他回老家照顾奶奶。替父尽孝,就意味着舍弃。
面对父亲的殷殷重托,他默默打点行装,回到大别山,调任新县人武部普通参谋。此后,除了工作,照顾奶奶成了他的全部使命。
奶奶习惯住乡下,不愿住县城。许光用父亲寄来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县城乡下来回跑,有时还不得不在山里赶夜路。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住在乡下,陪奶奶说知心话。邻居都知道,对于这位一手把他带大的老人,许光近乎百依百顺。
半年后,94岁的奶奶去世。部队有意让许光重返军营,被他婉拒,原因还是“孝”。此时,伯母不幸离世。许光送走伯母,开始照料膝下无子的伯父。之后,又是照顾母亲。转眼12年,许光送走5位亲人,为9名老红军遗孀养老送终,并从工资中“挤”出钱,资助红军后代130多人次。
提起许光,田铺乡河铺村的朱慈柱忍不住扑簌簌掉泪:“没有他的资助,我们姐弟几个不可能活下来。”
那是1957年的一天,许光回乡时,看到一名妇女在坟前大哭,一问才知,她的丈夫早逝,她拉扯5个孩子,整天挨饿。许光见状,当即掏出80元。之后,他每年资助这个家庭两次,每次40—50元,连续9年。
那时候他家有奶奶、母亲和4个子女,许光的生活一直比较拮据。可每次见到需要帮助的人,他都毫不犹豫地捐助。
老伴杨定春回忆:有个外地人到新县买化肥,找到素不相识的许光。许光听说农事要紧,几番奔波,协调来化肥。对方出于感激,买了些时令水果,许光说什么也不肯收。
许光曾和同事说:“我看不得苦难中的人,每次看到就生出深切的痛苦与同情。”他工作下乡时,为自己定下了“三不”政策:不喝酒,不吃肉,不免费吃群众家的饭。
“父亲让我回来,不仅是对奶奶尽孝,更是对曾经饱受苦难的老区人民尽孝!”许光立下遗嘱,把20万元积蓄全部捐出,用于公益事业。
为了“通电”,摸爬滚打300多个日夜
信阳市新县曾是鄂豫皖苏区苏维埃政权首府所在地,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走进县城,恰逢今冬第一场雪。入夜,华灯初上,亮光闪闪,点缀大山。
然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一个灯泡亮全城、一个喇叭响全城、一根烟工夫逛全城”。从军营回来的许光,一头扎进家乡建设中。
1969年夏,许光担任新县人武部军事科长兼县邮政系统军代表,负责建设千斤乡159微波站。当地海拔500米高的王母观山根本没有路,设备靠人背,机械靠肩扛。他带领群众,在山林里摸爬滚打300多个日夜,终于建成微波站。“新县和外界通电话了!这对山里人来说,比过年还高兴。”新县原常务副县长韩文定说。
此后,许光又带领民兵架设高压线路。几吨重的电线杆,他和战友一根根往山上扛,再一根根“栽”下去。35千伏的高压线路架通了,老区家家户户用上电灯。
新县人武部原军事科副科长丁进先说:“他只想尽快改变家乡面貌,几场‘硬仗’打下来,变得又黑又瘦。”
“不能在军营施展抱负,就要在家乡有所作为。”许光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这样说。
1987年夏,新县连降大雨。一天凌晨,已担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许光,接到暴雨警报,立刻起身,赶往出现险情的箭厂河、陈店、郭家河等乡镇。走到半路,吉普车猛地陷入一米多深的排水沟。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许光被狠狠甩到挡风玻璃上,当场昏迷。经过10多天抢救,他终于脱离生命危险。
伤情稍有好转,他又赶到水库,和民兵一起扛麻袋、堵决口。在那场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面前,新县的水库安全度汛。
廉洁自律,绝不利用家庭关系谋私利
许光故居。窄得只容一人行走的楼道、斑驳的地面、泛黄的墙壁、露着海绵的自制沙发、一张褪色的木桌、一台老式吊顶风扇……简陋得让人疑问,这是将门之子住的地方吗?
别人搬家,越搬越大;许光搬家,越搬越差。在人武部时,单位分房,他该分到一处团职房。可他主动让给外地籍职工。转到县人大后,住房面积不增反减。好不容易分到一处较宽敞的院落,可没过两年,单位盖家属房征不到地,许光无偿让出地皮。家属楼建好后,他又搬到一套60多平方米的旧单元房。
“绝不利用家庭关系为自己谋一点私利。”他践守着对父亲的承诺。
许光曾放弃三次“进步”好机会:奶奶去世,部队让他重返军营,他谢绝;1982年,省军区拟提升他为信阳军分区领导,他却主动转业;1985年,许世友将军去世后,武汉军区一位领导想调许光到军区机关,也被他婉拒。
有人说许光真傻,放着现成的梯子不去爬。他听了笑笑说:“不靠真本事,光想靠关系,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对子女,许光的要求近乎苛刻。他撂下狠话:“我早把‘高干子弟’的帽子摘掉了,你们更不能再戴!”
儿子许道昆高中毕业时,恰逢许世友的老部队在新县招兵,许光又担任县人武部副部长、征兵领导小组负责人。许道昆一个劲儿想参军,但年龄不够,没能过许光这一关。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许光住进了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入院时,院方考虑病人是许世友的长子,允许费用缓交。许光坚决不同意,非要亲眼看到儿子交两万元才肯住院。
女儿许道江想让父亲住条件好点的病房。许光却说:“我是来治病的,不是来享受的!”为避免“待遇超标”,他提出“三不原则”:不用进口药、不做过度治疗、不给子女添麻烦。
住院20多天,他就闹着要回新县,“新县多好,有山有水”“这要花很多钱,我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那么多钱。”
2013年1月,许光回到新县一个月后,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去世。数千乡亲自发前来,挥泪为他送行。
乡亲们说:“他从没把自己当成开国上将的儿子,只把自己看作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