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17年01月20日11版刊发了文章《山东济宁加强基层党建,引社会力量共扶共助一户一策求精准 内外兼修巧脱贫》,关注山东济宁通过“一户一策”精准扶贫政策,超额完成脱贫任务,让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与贫困人口集中连片的地方不同,在山东,贫困更多是“插花式”的——贫困人口不集中,贫困户散落在一些村子里。
针对这种散点贫困局面,加强基层党建凝聚民心,推行“一户一策”的精准扶贫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办法再多,不如配强建好领导班子
为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办理低保;为老弱贫困户引进光伏发电项目,拓宽增收渠道;购置8400棵桃树苗分给贫困户种植……这是山东济宁市泗水县圣水峪镇南仲都村对43户贫困户采取的扶贫措施。2016年底,这43户贫困户都摘掉了贫困帽,走上致富路。
“想让贫困户脱贫,办法再多也不如配强建好村两委班子。”这是南仲都村第一书记张永堂两年来的扶贫经验。
张永堂,来自中国建设银行山东分行,2015年2月到南仲都村干起了“第一书记”。他与村支书姚洪远一直致力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办公室坐班,农地里上班,农户家调研。”张永堂说,党员扶贫会经常开到贫困户家里,当场解决困难,深受群众好评。
以贫困户识别为例,在对农户家的收入进行精心统计的同时,通过党支部会和村民代表会决议,村里将贫困户3次公示“过筛子”,筛下近20户不符合标准的。“谁贫困,谁不贫困,村民们心里都有一本账,确保公平公正,百姓才会拥护你。”姚洪远说。
“把脱贫攻坚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把村级党组织建成扶贫攻坚的战斗堡垒,这才是脱贫攻坚的长久之计。”济宁市扶贫办副主任杜昌臣说。
给钱给物,不如做强产业引入外力
圣水峪镇椿树沟村红山奶牛养殖基地是渠井萍一手筹建的。而今,当上村支部书记的她,把这个基地变成了村里的集体资产,带领村民养起了奶牛。
“通过无息扶贫贷款,我们给村里每个贫困户买了3头奶牛,放在基地代养,贫困户每年可以分红6000元。”渠井萍说。
“不能光让政府帮咱,也得力所能及干点事。”贫困户范佃菊让身体残疾的儿子去基地打扫卫生,每月有1000元收入,一年下来,母子俩收入1.6万元。“以前在岭地上种庄稼,年收入也就两三千元。”
随着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兴起,济宁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在全市广泛培育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把贫困户纳入产业链、保障收益,实现生产性收入。
目前,全市有1491家企业在村里设立“扶贫车间”3361个,吸纳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业7791人。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是济宁扶贫攻坚的又一创新举措。
济宁强化慈善扶贫济困功能作用和对政府社会救助的补充效能,相继启动实施了“情暖万家”“康复助医”“朝阳助学”“百企帮百村”等救助工程,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投身扶贫事业。目前,全市参与“百企帮百村”的企业217家,结对帮扶贫困村164个;救助贫困群众8.5万人次,发放慈善救助款物1.1亿元。
2015年底,济宁市农村贫困人口47221户、97163人,经过评估认定,2016年年底脱贫6万人,超额完成了山东省下达的脱贫任务。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