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建在村头 岗位设在门口
濮阳精准扶贫接地气(打赢脱贫攻坚战)
几个月前,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殷庙村贫困户李青娜夫妇还在闹离婚,不为别的,就为“穷”。李青娜的公公身有残疾,婆婆脑梗,两个孩子在上学,夫妻两人无法外出务工。除了几亩地,只能靠她的丈夫打零工。
“自从到扶贫就业点上班,一个月挣2000多元,忙得顾不上吵架。”李青娜说。
在濮阳,每个贫困村统一规划、统一标识,建设精准扶贫就业点。“目前,470个就业点吸纳了13274名贫困人口就业。不搭空架子,扶贫接地气!”濮阳市委书记何雄说。
产业接地气
企业有了新厂房,农民有了新岗位
“不建扶贫就业点,我的厂还得在家‘猫’着。”台前县吴坝镇石桥村的范龙胜说。多年来,他在家庭作坊里生产毛绒玩具,年产值在10万元上下。他一直想扩大规模,但受土地、资金制约,没能如愿。
今年5月,台前县建设扶贫就业点,发现范龙胜的“作坊”,帮他扩厂房,招工人。范龙胜抓住机遇,申请30万元产业扶贫贷款。不到一个月,新车间建成,规模扩大3倍,仅一个香港订单就达122万元。新增60多个岗位,其中30人是贫困妇女,每人每天能挣90元。
台前是国家级贫困县,2016年初有贫困村79个,经过精准识别,有贫困人口13548户、41041人,且多为留守妇女、老人。如何盘活闲置劳动力?台前县决定,在贫困村内新建、改造扶贫就业点,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就业点建设,关键要持续发展。台前县商贸发达,民营经济活跃。摸底调查发现,农村有一批“小老板”,或租赁厂房,或使用自住房生产,从事服装、编织、扎花、玩具、汽车配件等行业,苦于不能扩大规模。“县里利用农村闲置的学校、民宅,统一规划厂房,统一标识。老板自愿入驻,与主导产业结合,大量吸纳贫困户。”台前县委书记常奇民介绍,全县登记扶贫产业项目916个,从中筛选125个符合群众就业需求的项目,与贫困村成功对接。
政策接地气
产业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合力攻坚
站在范县陈庄镇宽敞的大路上,满眼都是荷田。农民在这里接待游客、收莲子、卖莲藕、养泥鳅,样样都赚钱。
陈庄镇党委副书记李庆昌说,全镇有6万亩耕地,其中4万亩荷塘。每亩产莲藕3500斤,收入7000元。另在荷塘养泥鳅,每亩产百余斤,可卖3000元。综合两项,每亩产值1万元,比种水稻效益高3倍多。目前,全镇有35个莲藕专业合作社,吸纳30%农民以土地入股或流转形式入社,莲藕产业链总产值达3.5亿元。
濮阳通过支持土地流转、鼓励自主创业等措施,发展设施农业、规模种植和养殖,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项目141个,吸纳贫困人口6500余人。
产品有特色,市场哪里找?濮阳将智慧精准扶贫与电商扶贫结合,帮助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专门筹建濮阳农产品特色展馆、智慧精准扶贫特色展区。京东、苏宁等10余家电商企业来此对接,苏宁已建5家易购直营店,22个农村代理点,带动70名贫困村民就业。乐村淘已设350家网点,吸纳700名农民就业。
壮大产业,最迫切的是解决“融资难”。濮阳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发放扶贫贷款9239.9万元。台前县财政出资1000万元,作为风险担保基金,注入农村商业银行,按放大10倍的比例,对贫困户产业发展给予信贷扶持。
人员接地气
第一书记俯下身子真扶贫
每天清早,范县辛庄镇碱高村第一书记王留强的第一件事是打开手机,点击智慧精准扶贫软件“定位签到”。
“签完到,接着了解扶贫新闻、最新政策,走访完农户,上传工作日志,做到‘工作留痕’。”王留强说。
据介绍,这套系统具有四大功能:快速便捷服务贫困户,脱贫信息传递通畅;精准管理扶贫干部,现场办公提高效率;精准数据服务领导决策,动态管理实现精准管控;联结爱心人士企业,凝聚社会帮扶合力。目前,系统将全市20万贫困人口和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党员干部进行精准结对,明确帮扶关系。
人员沉下去,扶贫有动力。濮阳市在“驻村第一书记”中推行“五天四夜”工作法,工作日吃住在村。
从陌生到熟悉,来自不同单位的第一书记逐渐形成帮扶合力。濮阳市直单位驻辛庄镇的5名第一书记采用“一帮多”“多帮一”的形式,资源共享,解决了修路、医疗、供电、教育等扶贫难题。
“全市开展‘双联四推六覆盖’活动,通过单位联村、党员包户,推进村级班子建设、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实现单位联村、党员联户、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全覆盖。”濮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刘汉征说。
截至目前,濮阳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共有16430名驻村第一书记、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建立帮扶对子,协调资金2亿多元,流转土地1万多亩,兴建文化设施2万多平方米。同时选派1000名专家人才,组建农业科技、医疗卫生、就业创业服务团,每月至少开展1次入村到户帮扶活动。农业技术辅导班、医疗义诊、就业推荐等多种多样的帮扶方式,不断给贫困村带来脱贫致富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