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本网资讯 > 正文

改革开放四十年 宝钢打下第一桩

 让历史启示未来

40年前的潮起东方,为历史展开了一幅壮阔的画卷。40年后的奋进之路,则将继续引领中国奔向伟大的复兴。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本报推出“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栏,全方位回望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印记,和在新时代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谋求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现实进程。

上海是因改革开放而兴的城市,改革开放是植根于这座城市深处的基因,是这座城市的生命。今天起率先同读者见面的“忆当年 再出发——上海改革开放历史地图”系列报道,将通过寻找40年来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地点,由亲历者、见证者讲述当年发生在那里的改革故事,勾勒出一座城市特别的地理轨迹。同时,由昨天而今天,描画“再出发”的新征程。

因为改革开放,上海走过了成就斐然的40年,但征途绝非一帆风顺,其间不乏艰辛坎坷,不乏苦苦求索,不乏冒险突围。但正因为从一开始就认准了改革开放这条道路,一开始就愿意拿出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一开始就学会将视线投向全球大势、全国大局,一开始就坚定追求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上海走的每一步、过的每道坎,最终都化成了前行进程中最宝贵的思想源泉、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

一切对历史的致敬,都是为未来壮行。今天回望改革开放40年,从一个个历史片段中收获的思想启示和精神激荡,将助力今天的前行。

万里长江在此奔腾向海,解放上海在此打响首战,1978年共和国开启新的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一幕,在此拉开:上海宝山月浦东,宝钢打下第一桩。

【亲历者说】

为宝钢题词,小平改了一个字

1978年12月23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同日,宝钢建设打下第一根桩。

人们于是惊叹:时间这位伟大的作者,似也深谙“无巧不成书”。

但知道内情的人明白,这并非纯属巧合。参加过动工典礼组织工作的宝钢老同志披露:“基建的准备工作早已完成。领导们都在北京开会,36天中央工作会议,紧接着是三中全会。16日来了消息,22日全会闭幕,就把动工典礼定在了23日上午,谷牧副总理乘飞机赶来。”

必然深处,是转向新航程的清醒坚定,是一代国人的奋起、突破、创新。

早在1977年5月,将任冶金部部长的唐克去西山拜访了邓小平,谈起打算在沿海引进设备,利用国外矿石资源建一个钢厂。这已经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胆设想(中国历来是内陆依矿建厂。靠近市场沿海建厂,是世界先进模式),没想到小平当即表示:“要搞就搞个大的。花点钱,买些现代化的设备回来。”

沿海建厂是开放,成套引进是突破,买什么样的设备才算“现代化”,也是敢为天下先。

当时整体落后世界至少20年的中国钢铁工业,引进二手设备就能在国内称王。但宝钢引进的,是当时全球“第一流的现代化”。

不仅高起点买回了硬件:整套现代化先进设备,高水平引进了世界领先的钢铁工艺技术,还破天荒带回了软件:一整套现代化企业管理资料。

当时最让国人震动的,除了特大型高炉如此之高,还有就是:车间竟然如此敞亮干净,自动化的生产现场,居然很少看到工人身影……这和中国工厂几十年来一贯人山人海的熟悉画面,截然不同。

原来,可以无需人海战术,产品质量却领先20年,劳动生产率高出数倍。

对标世界,对标一流。宝钢的引进,是强烈光荣感、责任感、紧迫感之下的高水平引进,是立志“一定要干世界一流,而且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是先从引进中虚心学习,再在学习中奋力创新。

学习从最初的谈判就开始了。要引进高炉,当务之急是先学习“如何引进”。历史一一记下:“正是在谈判之中,我们明白了国际汇率的风险,马上修改结算方式;懂得了国际信贷,马上将支付条款由现汇支付改为卖方信贷,并且分期付款……”在谈判中学,在请教中学,在使用中学。走出去学,买回来学。向世界一流学,向最先进的学。

在今天留存的1984年邓小平视察宝钢题词上,有一处修改明显可见:他先写了“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创”,然后停下,对“创”字画了一个圈,以示删去,再接着写下去,于是现在人们看到的全句是“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

也曾有人提议:不光设备从日本引进,索性施工队伍也全部引进。

很快就被否定。打下宝钢第一桩的,是一位中国工人。

他的老同事至今记得:爆破式打桩机,现已司空见惯,当时却960万平方公里前所未有。宝钢专办培训班跟日本师傅学。这位工人聪明好学,闲暇常讨教日本师傅,后在日方专家打下的钢管示范桩旁,三下五除二,代表中国工人打下第一根桩,比示范桩误差小3倍、用时少21分钟。

时任宝钢建设总指挥叶志强一听来劲了。这是一种象征,预示着将来要超过洋师傅。

动工典礼那天,这位工人关登甲,是唯一上台发言的宝钢员工代表。

“改革开放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从艰难中走过来的,非常不容易。”有宝钢老同志记得当时跟人介绍宝钢高炉,“有一个半国际饭店那么高。现在,国际饭店是小个子啦……”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后,一时有些人还没能体会其意义。但宝钢建设者感触很深,他们对公报印象最深的,就是“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句话。“三中全会简直好像就是为我们宝钢开的。苏振华讲过,淮海战役一打,解放战争很快就胜利了,宝钢就是现代化建设的淮海战役。听好多南下干部说,一辈子参加了两个淮海战役。我们这辈子参加过一次,值了!”

【第一桩后】

从宝钢到宝武

40年前,当全国人民踌躇满志准备建设现代化时,大家发现,一条巨大的沟壑横亘在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

宝钢工程动工前后,这条沟壑格外刺眼。小心翼翼拨打越洋电话的赴日考察团队、震惊于自动化生产线的宝钢技术人员、第一次看到钢管桩的打桩工人……每一位宝钢工程建设者、参与者都能通过自己的视角,直观地看到差距在哪里。

40载春秋,中国的现代化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转7版

(上接第1版)以钢铁工业为例,中国钢铁产量已经长期占据全球半壁江山,近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中国钢铁业持续提质增效,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钢铁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今天,站在世界一流的宝钢生产基地,人们依然会有疑问:曾经看不到边的大沟壑,究竟是怎么填平的?

从高起点到高质量

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绝非朝夕之功。宝钢今天领先全球的“高质量发展”,起点其实就在40年前。

世界上哪个地方领先,就引进哪里的设备和技术,举全国之力兴建的宝钢一二期工程走的是这条路,宝钢自筹资金建设的三期工程,同样按照“世界最高标准”实施“点菜式”引进。三期工程在迈入21世纪时竣工,当时就被认为“将在21世纪内不落后”。18年过去了,在新世纪的全球化竞争中,宝钢股份宝山基地一直保持了世界级的领先优势,直到完全自主建设的宝钢湛江钢铁基地投产,海岛上的“第二个宝钢”,又超过了宝钢股份宝山基地的先进程度。

40年前建设宝钢,引进来,是最高水平的引进。而在漫长的自主创新、迎头赶上的过程中,宝钢对标的,同样是世界最高水平。不少老员工还记得当年的故事:当有宝钢人宣称拿出了“国内第一”产品时,受到了黎明董事长的批评。“国家建设宝钢不是为了生产‘大路货’,生产‘大路货’不需要投资300亿元。宝钢人追求的不是与国内企业比,而是与世界上最优秀的钢铁企业比。”当年黎明的批评,一字一句敲打在一代代宝钢人的心里。

40年来,宝钢以科技创新为原动力,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从跟随到引领,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汽车板、电工钢、厚板、特钢等一系列产品,代表着世界钢铁的一流水平,改变了中国制造业发展所需钢材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为中国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一股劲从哪里来

从打下第一根桩开始,第一代宝钢人就憋着一股劲,一定要赶超世界一流!当时在上海,大大小小的工厂、百万产业工人中,宝钢人看上去,就是显得有点不一样。40年来,宝钢员工的技能素养、学历水平、个性特征,早已有过一轮一轮的变化,但宝钢人的这股劲仍然深深地留存在骨子里。

当初项目建设最困难的时候,宝钢人没松劲;奋起直追、迎头赶上的拼搏岁月里,宝钢人没松劲;行业低迷、一片萧条的钢铁寒冬里,宝钢人没松劲;告别妻儿,奔赴湛江“二次创业”时,宝钢人没松劲;宝武重组,向着打造亿吨级钢铁企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目标前行时,宝武人依然没有松劲……

宝钢人的这股劲从哪来?

回溯宝钢的起点,它诞生于中国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大时代,市场化基因深嵌于企业之中。

面对市场机会,宝钢的嗅觉向来敏锐。同为改革开放标志性项目,中德合资合作的桑塔纳项目落户上海,初出茅庐的宝钢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条件,为桑塔纳配套供应汽车板。当时宝钢的汽车板,生产1吨亏1吨,因为达不到汽车制造厂的质量要求,专门成立了许多技术攻关小组。宝钢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从一次次失败中走出来,终于全面通过认证,实现了国产轿车用汽车板零的突破。当年刚刚萌芽的市场意识,造就了宝钢汽车板此后数十年的辉煌。在今天的中国家用轿车市场,宝钢汽车板牢牢占据了半壁江山。

宝钢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的诞生依靠当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 宝钢又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是改革开放的“样板房”,是市场经济的吃螃蟹者。“劳动生产率”,这个关键词,在宝钢最先得到精彩的实践。投产初期,宝钢就顶着压力实施减员增效,通过管理革新,推行大工种、作业长制,改变厂长的职责,比全国提前两年率先实行“五天工作制”,剥离辅业,明确企业不办社会……事随境迁,宝钢的改革脚步从未停下,总是走在国企市场化改革的前沿,创新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始终保持企业活力,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宝武重组后,更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目前中国宝武共有混合所有制企业115户,占企业总数的23%,集团营业收入和利润的70%来自混合所有制企业。

为了谁干的问题

与市场化意识相伴,宝钢人心头还装着沉甸甸的责任担当,这同样可以追溯到40年前。

那时宝钢人心里都绷着一根弦:建设宝钢的钱是国家投的,是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贡献出来的,因此把宝钢干好,不光是为了自己干,更是为了国家干,为了人民干。

面对全国人民的期待,宝钢在投产初期就公开承诺:“建设好一个宝钢、管理好一个宝钢、上交一个宝钢、再造一个宝钢。”改革开放历程中,在一代代宝钢人奋斗下,前三条承诺早已兑现;如今,随着一个全新的世界级钢铁基地在广东湛江顺利建成并实现盈利,第四条承诺也已成现实。

实现过程却充满曲折。建设方案最终通过前的两年,宝钢董事会一直争论一个问题——全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深陷低谷,为什么还要再建一个钢铁厂?两年争论过后,宝钢经营者看到了投建湛江项目的深层次意义,其中最关键一条是:我国的钢铁业不能在产能调整中沉寂,必须在调整中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宝钢作为行业领军企业,面对低质量的粗放发展,不能独善其身、一味固守,而是需要主动作为,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提高先进产能在供给侧的占比,率先以行动践行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

实现四个承诺之后,宝钢人又开始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宝钢、武钢于2016年实施联合重组,成立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宝武联合重组实质启动后的第一年,按照“联合、整合、融合、化合”的路径,取得了超预期的显著成效:2017年集团实现利润140亿元,宝钢股份利润总额同比增加102%,创下历史新高。

“钢铁产业是承担国家产业责任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宝武从产业经营向资本运营转变的关键一环。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钢铁巨人,将怀揣伟大的‘钢铁强国梦’,迈出历史性步伐。”据中国宝武负责人介绍,中国宝武首轮战略规划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为指引,明确了成为“全球钢铁业引领者和世界级企业集团”的愿景,力争驱动我国钢铁生态圈绿色智慧转型发展,促进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共同成长。

40年了,“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诚哉斯言。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news/yaowen/2018-05-21/423864.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宝钢  钢铁  世界  引进  改革开放  建设  一个  企业
水平  现代化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