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0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南京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出席大会。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委秘书长樊金龙主持大会,副省长马秋林宣读了《省政府关于2018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徐州医科大学影像学院院长,徐医附院副院长、医学影像中心学科带头人徐凯教授领衔的团队(李菁菁、韩翠平、许倩、代岳)以《基于分子影像的肿瘤靶向研究》荣获2018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这是徐医附院在科技创新上的又一重大突破。此前,徐凯教授还荣膺徐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近年来,徐凯教授带领团队及时跟踪医学发展新动向,充分利用现有医学资源,特别是利用PET/CT全身葡萄糖代谢显像,结合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边缘学科的研究。对肺癌、胃癌等常见恶性肿瘤进行了影像学与基因的相关研究。特别是对肺癌的影像学表现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如P53基因突变、DNA含量改变、葡萄糖代谢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科技厅、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市科技局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
获奖项目:
磁共振多模态分子影像的肿瘤靶向研究
项目简介:
“诊断要早、治疗要精、监测要准”是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目标和研究方向。分子影像技术利用与疾病特异性靶点相结合的分子探针作为成像的示踪剂,有望将传统的非特异性物理成像转变为特异性分子成像,同时获得被检对象的解剖及生物学信息,可为肿瘤早期诊疗提供一种新的研究和检查方法。本课题组在2010年-2016年期间,围绕分子成像纳米探针灵敏性、靶向性、功能性和生物安全性的改善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采用纳米材料构建新型肿瘤靶向分子探针,利用光学成像、磁共振成像及多模态成像等技术进行肿瘤相关分子和细胞的体内、外检测与成像。在开发与制备新型纳米材料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和应用了多功能肿瘤分子成像纳米探针,为实现在分子水平上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并实现精准治疗建立了研究基础。
本项目发表论文23篇,其中20篇主要论文中SCI 17篇(6篇IF>5,7篇IF>3,IF总计74.938,他引207次,单篇被引用最高次数71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1项。项目实施期间,先后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交流12次。主要完成人李菁菁获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科教强卫工程”青年医学人才、第十四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主要完成人韩翠平获2016年度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科教强卫工程”青年医学人才。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6项;培养博士后2名,均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及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硕士研究生19名,其中7人获国家奖学金;本科毕业设计19名,获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3项、优秀团队1项。在本项目的基础上,相继获得了9项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委课题和4项市厅级课题资助,累计科研经费399万元。
图1.
以氧化钆和适配体功能化银纳米簇为基础的多模态分子成像纳米探针用于肿瘤细胞的荧光-MRI成像。
图2.
基于碳量子点的卵巢癌肿瘤细胞及活体光-MRI双功能成像
图3.
基于适配体功能化银纳米簇的肿瘤细胞内mRNA荧光成像检测示意图(上);HeLa细胞和NIH-3T3细胞分别与cTK1-NC Sgc8c-L5T稳定银纳米簇和mutated cTK1-NC Sgc8c-L5T稳定银纳米簇作用后的激光共聚焦扫描图像(下)
图4.
荧光碳点的合成及对Fe3+和去铁铁蛋白(Apo)的检测与成像
图5.
谷胱甘肽响应的可激活磁共振分子成像纳米探针构建及对786-0肾癌细胞的靶向MR成像
图6.
GO/BSA-Gd2O3/AS1411-DOX诊疗一体化纳米复合物的构建及对肾癌细胞的特异性生长抑制及靶向MRI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