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旭东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贾汪区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首批50个试点县(市、区)之一、江苏7家试点单位之一,自2018年11月以来,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贾汪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按照“贴近群众需求,在服务群众中引导和凝聚群众”的理念,坚持整合全区资源,全域化建设、项目化推进、常态化开展,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答卷意识全力以赴把试点建设任务高质量落实好、完成好,统筹做好“阵地建设、队伍建设、项目建设、常态化运行”四篇文章,真正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到村、进户、见人、走心。 形成四级阵地,实现全面覆盖 踏着青石板路走进位于贾汪东部的茱萸山街道磨石塘村,村文化礼堂悠扬的乐曲已蔓延到整个村庄,村民们正在这里观看茱萸山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办的文艺巡演。舞台上,文艺志愿者用自编自导的歌曲、舞蹈、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讴歌新时代、宣传新思想、倡导新风尚,节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舞台下,群众看得津津有味。磨石塘村是学习马庄经验的成功范例,有着“西有马庄,东有磨石塘”之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启动以来,村里依托文化礼堂、法治广场、村史馆、综合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特色民居等原有阵地,建成磨石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开放以来,已组织开展多场主题宣讲、文艺汇演、法治宣传等活动,为群众提供更加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贾汪区整合区、镇(街道)、村(社区)现有资源,把工作重点放在村(社区),以“抢滩登陆”的冲劲快速占领基层阵地,广泛灵活设点布局,点线面结合,把阵地扎到第一线,为文明实践活动正常开展和传播提供有效载体。从去年11月8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全区坚持标准化建设,统一形象标识,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工作要求,从实际出发,通过改建、改造、整合原有阵地,租用民房建设新实践点等办法,分类推进阵地建设,建成文明实践基地8个、实践所12个、实践站134个、实践点300个,初步形成体系贯通的四级阵地网络,实现全面覆盖。 在做好线下实体阵地整合建设基础上,贾汪区还积极推进区级融媒体建设,区广电台、区政府官方网站开设“文明实践进行时”栏目,开发“贾汪文明实践”微信小程序,完善志愿者注册、管理、评价、嘉许制度;组建1000人左右的“网上红军”,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互进,全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目前,贾汪区正积极完善“中心—所—站”三级联动线上办公平台,努力推动文明实践工作信息化、系统化。同时,更贴近百姓需求的文明实践点也在不断增加,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精神加油站”。 贾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全区文明实践活动开展进行统筹、指挥、协调,对区、镇、村三级资源进行阵地整合、功能融合,通过共建共享共用、线上线下互动,实现全域覆盖、统筹推进。区内建设的“红色阵地”和组织有序的服务队伍,让群众学习有了阵地,服务有了平台,心灵有了依托。 全员参与服务,掀起公益热潮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主体力量是志愿者和志愿者队伍,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村群众。在贾汪,民间公益团体在乡村治理中一直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这其中以耿集街道的乡贤群体最为有名。2014年成立的耿集乡贤协会,以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五老”为主体,发挥余热,从事矛盾调解工作,并于2015年7月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成为全国首家“乡贤协会”。耿集乡贤也成为行走在街道村庄、田间地头的志愿者。原耿集乡贤协会会长、如今的耿集“新乡贤”志愿服务队队长耿德堂是远近闻名的“金牌调解员”。69岁的耿德堂精神矍铄,说起成立不久的耿集办事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的志愿队伍越来越壮大”。 如今耿集镇成立了包括新乡贤志愿服务队、文化筑梦志愿服务队,红白理事志愿服务队、法在身边志愿服务队等8支志愿服务分队和13支村级志愿服务小队,而这些服务分队的队长很多都是原来耿集乡贤协会的骨干,如今他们都成了“一方大员”,独立带领一支志愿服务队伍。特别是耿德堂担任队长的新乡贤志愿服务队还下设乡贤调解、文艺和书画三支小分队。耿德堂说,队伍越来越壮大,对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大提升。 贾汪区强化全员参与,充分激活各类志愿力量集聚农村、扎根农村,跳出单纯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思维定式,统筹区、镇、村三级志愿服务队伍,社会公益组织和驻徐高校的志愿服务力量,构建互为补充的三方联动体系,组建志愿服务大队186支、志愿服务小分队950支,注册志愿者达到10万余名。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江苏师范大学各院系28个志愿服务组织、40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深度参与文明实践,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志愿服务如春风化雨般在全区成风成俗。 闫红艳是贾汪区文化馆馆长,也是贾汪区“文化惠农”志愿服务队队长。“文化惠农”志愿服务队由区文化馆、图书馆人员及区各文艺团体骨干组成,目前已有成员近百人,通过开展声乐、戏曲、舞蹈、书法等活动发挥志愿服务作用。对现在的志愿服务,闫红艳深有感触。她说,在志愿队成立后,来自全区的文艺志愿者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有了很多进基层开展文艺演出的机会,大家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直接交给群众检验,面对面服务,心与心交流,在志愿服务中不断锤炼自我,创作出“接地气、聚人气、提精气”的文艺作品,深受百姓欢迎,社会影响较大,真正发挥了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作用,同时达到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目的。 项目紧接地气,群众争唱主角 学理论,讲政策,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首要内容,为了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贾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新宣传形式,将口头宣讲与文艺演出以及互动问答相结合,形成贾汪新时代文明实践讲习团“讲+演+问”进村居特色品牌活动。“讲”得通俗易懂,“演”得喜闻乐见,再穿插新思想新理论现场有奖问答,理论宣讲现场气氛就这样活跃了起来,群众的参与度逐渐高涨。 “讲+演+问”火起来,大喇叭响起来。贾汪区创新宣传形式,重点做强两大理论宣传品牌,“讲+演+问”进村居的同时,新农村大喇叭也已覆盖全区,利用原有和新建的村级广播,由区文明实践中心统一制作节目,将音频资料通过微信群发给各村级实践站联络员,由他们在各村广播。以老百姓能听懂的大白话播出去,村民吃着饭、干着活就能听到学到,还能跟着广播里的爱国主义歌曲一起唱,在潜移默化中就将新思想新理论新政策传进了群众心坎。 贾汪区按照顶层设计、试点先行、全面铺开、分类提升的工作思路,强化统筹协调,对全区5大类、12小类涉农阵地进行梳理甄选,通过进村入户、网上征集、发放调查问卷、电话访谈等方式,了解群众最急需、最具代表性的需求,优化志愿服务资源配置,对各部门涉农惠农工作项目进行固化,形成志愿服务项目,在区中心平台上统一调配使用,做好“派+送”文章,按需供给、按“单”配菜,实现了中心协调、乡镇吹哨、部门报到。 文明实践活动群众是主角。为把群众吸引过来,让群众参与进来,贾汪区组织项目设计大赛,指导各地因地制宜设计接地气、有人气的志愿服务项目,既“输血”又“造血”。最近一段时间,全区各地挖掘邻里互助、共享服务资源,形成一大批具有农村特色、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务项目。大吴街道瓦庄村发动村民自愿捐出闲置的生产生活用品、自愿提供各类技术专长,供全村群众免费共享,点燃了邻里互助守望、患难相恤的朴素情感。活动开展后迅速在全区复制推广,村民互助、共享服务渐成风尚,群众由被动参加到主动参与,从“当观众”转变为“唱主角”。 “365工程”,打造贾汪特色 今年清明节前,“贾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指挥平台”APP正式上线运行。以前,贾汪区各文明实践站、所和各志愿服务队的联络员进行网上考勤、处理派单等日常工作时只能通过电脑端,如今通过下载安装这款手机应用软件可更加便捷地进行志愿服务的沟通联系。文明实践中心能否有效运转,关键是要把机制建起来。贾汪区把立足常态化开展作为顶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坚持制度化、系统化、信息化推进,大力实施文明实践“365工程”,突出三个结合,实施六大行动,完善五项机制,保证队伍常在、阵地常开、工作常态。 “三个结合”。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推动承担乡村振兴的职能部门把文明实践作为分内之责,切实动起来、沉下去,在文明实践大主题下聚合发力。与推广马庄经验相结合,把马庄村加强思想教育、繁荣文化生活、建立家庭档案、推动移风易俗的特色做法在全区、全市范围推广普及。与提升农村综合服务能力相结合,统筹考虑新型农村社区和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服务体系。 “六大行动”。“理论宣讲”行动。开通理论直通车,把新思想“翻译”成大白话,深入基层宣讲,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道德提升”行动。开展厚德主题教育,评选厚德贾汪人、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形成淳朴厚道的社会风气。“文化惠民”行动。对128个文化礼堂、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全面优化提升,成立马庄农民乐团分团12个,280余名草根文艺志愿者扎根农村、服务农民,自编自演文艺节目送到农村社区。“帮扶关爱”行动。320余名“党员妈妈”与困境儿童结对开展爱心守护“十个一”帮扶,120余期“爷爷奶奶”课堂有效解决隔代教育难题,650余名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不孤单,80%的村开办“四点半学堂”,实现学校、村居、家庭无缝对接。“富民增收”行动。举办农业经纪人、香包加工、草莓种植、农家乐旅游等培训班,开展现场指导。“乡风涵育”行动,推广马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管理模式,用百姓的法平百姓的事,推动乡风好起来、民风淳起来。 “五项机制”。建立组织保障机制,成立指挥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周召开联席会议;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列为书记工程,纳入区对镇重点工作目标考核;筹备成立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增加编制;区财政每年拿出600万元,为每村配1名文明实践专职联络员,确保每镇3名、每村两名以上专兼职文明实践工作人员。探索联系群众机制,推行“两包两联”和“十必联”工作法,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片,村“两委”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群众家中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以及群众家中有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当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必上门联系,通过贴心服务,引导、教育和凝聚群众。完善志愿管理机制,完善志愿者注册管理和激励反馈办法,制订志愿服务礼遇办法,实施积分制管理,开展星级评定,对星级志愿者给予免费体检、免费公交、免费区内游、积分兑换等奖励,让志愿者有荣誉、得实惠。推行点单派单机制,完善中心、所、站三级项目库,形成群众点单、中心(所)派单、志愿者买单、群众评单的工作回路,实现服务供给精准化。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开发区文明实践指挥调度平台,通过该系统每天对各文明实践所、站、点和志愿服务队的工作进行调度,实现信息化、系统化管理,确保中心、所、站常态化开展工作。并做到每月通报、每季度考核,让监督有抓手、考核有依据。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没有既定模式可供学习,贾汪区始终坚持“贴近群众需求,在服务群众中引导和凝聚群众”理念,带领全区干部群众务实担当创新,苦干实干会干,创新模式、创立标准、打造品牌,高质量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区,促进思想融通、体系贯通、资源畅通、民心连通四个“通”,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贡献贾汪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