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本网资讯 > 正文

安徽:从传统农业大省迈入新兴工业大省

【70年安徽礼赞】

制图/吴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省不断做大规模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质量效益,工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1949年,安徽省农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高达70%以上,工业企业不到80家、年产值仅4.4亿元。 2018年,安徽省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8.8∶46.1∶45.1,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9%,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9421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把发展实体经济、振兴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棋子,不断做大规模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质量效益,工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已崛起为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兴工业大省,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居前、发展势头稳健的省份之一。

  (一)“大起来”,新兴工业大省正在崛起

  ——工业增速连续12年处于全国第一方阵,2018年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9%

  7月22日,《财富》“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正式发布,铜陵有色金属集团登榜,成为安徽本土企业首次跻身世界500强企业行列的两家企业之一。

  作为“中国铜业摇篮”,铜陵有色自行设计建造了新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露天铜矿、第一座铜冶炼厂,产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发行了中国第一只铜业股票。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065亿元;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1771亿元。目前,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内产业链最为完整的综合性铜业生产企业之一,正建设一流的阴极铜生产基地、铜基新材料加工基地、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打造全球知名的“铜冠”品牌。

  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铜陵有色不断成长壮大,就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安徽工业发展总体状况的缩影。

  回溯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全省工业企业不到80家,工业固定资产不足亿元,年产值仅有4.4亿元。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安徽依然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大省,国民经济中农业占比近50%。

  改革开放,奠定了安徽工业“大起来”的基石,加快了安徽工业“立起来”的步伐,激发了安徽工业“壮起来”的动力,提升了安徽工业“活起来”的水平。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安徽工业经历了起始调整、起步改革、起跑提速、高速扩张和跨越赶超等“五个重要阶段”:

  ——改革开放之初,安徽确立了以发展轻纺工业、兴办集体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实施内涵改造“四个为主”工业发展方针,把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

  ——上世纪80年代,通过推行国有企业“利改税”改革和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充分释放了市场活力。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国有企业开展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改革,大力兴办乡镇企业,重点发展轻工、家电、纺织、食品等产业,工业增加值在1996年历史性超越农业,实现了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1999年突破1000亿元。

  ——进入21世纪,安徽相继实施县域经济、轻工大省、工业强省、制造强省等重大战略,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动力、主引擎作用日益增强。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狠抓技术改造、智能制造、专精特新、安徽精品、工业设计、民营经济、节能环保“五个一百”等一批特色品牌工作,工业经济呈现有速度、有质量、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态势。

  新兴工业大省地位基本确立。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15万亿元,是1978年的317倍,年均增长15.9%。 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增速居全国第4位、中部第1位,连续12年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全部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9%,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

  (二)“立起来”,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8%,对全部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65.1%

  从地方性国有机械企业,到发展成为拥有百亿资产的现代化企业,安徽叉车集团数十年持续引领中国叉车行业发展,所属“合力”品牌已成为国际工业车辆行业中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在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28年位居国内行业第一、挺进世界行业七强的基础上,企业正以“世界五强,百年合力”为目标,积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致力于成为中国工业车辆行业领导者、全球工业车辆行业领先者。

  在新兴工业大省地位基本确立的基础上,安徽正在向制造强省加速迈进,工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之初,安徽工业产品数量少、质量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改革开放,加快了安徽工业“立起来”的步伐。 40多年来,我省加快推动工业由传统重化工向先进制造转变、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工业转变、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上世纪80年代,我省培育了家电产业,美菱、扬子、荣事达等企业成为行业龙头,“轻工大省”享誉全国。目前,全省四大家电产量已突破1亿台,占全国的1/4,全国每3台冰箱、每4台洗衣机、每5台空调就有1台是“安徽造”,并加速向智能化、定制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我省大力培育汽车产业,江淮、奇瑞成为国产自主品牌汽车的典范。

  ——进入21世纪,安徽着力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文章,大力培育以京东方+科大讯飞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我省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基地,贡献了全球20%的智能手机液晶屏、30%的平板电脑显示屏,工业机器人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1/10。今年上半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9%,分别快于全国同行业、全省工业16.3个和17.6个百分点;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居全省40个大类行业首位。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培育人工智能+芯片产业,加快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2018年安徽智能语音产业规模650亿元,同比增长30%;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达到433家,同比增长102%。

  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工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2.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6.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9.5%,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工业总产值增长16.6%。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8%,对全部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65.1%。

  (三)“强起来”,安徽制造自信走向世界

  ——目前,86家境外世界500强公司在安徽投资设立了162家企业,安徽企业境外投资合作目的地已扩展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7月10日,总投资逾4亿美元的美国康宁汽车内饰玻璃项目正式在合肥新站高新区实现量产,将为全球汽车制造商提供用于汽车内饰的高性能车用玻璃部件。近4年来,境外500强企业美国康宁在合肥的投资项目已有5个,投资领域涉及显示科技、环境科技、创新三大业务部,总投资额近30亿美元。目前,合肥已成为康宁全球最集中的投资区域。

  工业发展离不开开放合作,需要不断引进、吸收国内外的新技术、新理念。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面向“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主动适应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合作分工,加快建设制造强省:

  ——上世纪90年代,我省加快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合作,搭建产业合作新平台。 1993年,国家级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成为安徽省第一家国家级开发区,随后,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出口加工区等一批开发区迅速成立,有效承接了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转移。进入新世纪,全面融入国家“三大战略”,皖江8市整体纳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合肥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在制造业发展上,我省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近年来,中德、中新苏滁等合作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江淮汽车与德国大众合资合作不断深化。今年上半年,我省新引进日本爱信、美国欧文斯科宁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目前,共有86家境外世界500强公司在安徽投资设立了162家企业。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等大项目,促进了我省制造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完善。

  ——我省大力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在产品创新中大踏步“走出去”,通过高水平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分工,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安徽企业境外投资合作目的地已扩展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海螺水泥、马钢、江淮、中鼎、应流等一批省内企业进军海外,实施了一批境外收购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设立了一批海外研发中心。2018年,我省成功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构建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高端交流平台,共签约合同类项目436个,投资总额4471亿元。 “安徽制造”以更加自信、更加有力的步伐走向世界。

  目前,安徽正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提升产业链水平,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让安徽制造畅行全国、走向世界。( 记者 吴量亮)


【专栏】70年安徽礼赞

【专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原标题:从传统农业大省迈入新兴工业大省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news/yaowen/2019-08-08/437748.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