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本网资讯 > 正文

砥砺前行七十载 创新成安徽“金字招牌”

 【70年安徽礼赞】

安徽创新馆序厅的大科学装置 符秀云摄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当年的中国第一台VCD、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到今天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70年来,经过几代科技人的不懈努力,安徽科技事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留下了一串串铿锵足迹,全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创新已经成为安徽的“金字招牌”。

  大国重器抢占原始创新“制高点”


全超导托卡马克人造“小太阳”模型 符秀云摄


安徽创新馆内陈列的各类芯片

  2018年12月14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在合肥启动建设。这意味着,以聚变堆园区为重要载体的第四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落户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未来,这里将成为世界一流的核聚变重大创新基地。

  大科学装置被誉为“国之重器”,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努力在原始创新上下功夫,在大科学装置等领域抢先布局。1983年,原国家计委批准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正式立项,建设我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光源”。1989年合肥光源建成,发出中国第一束“神奇之光”。2000年,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正式在安徽合肥动工建设。2007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项目。同年,合肥科学岛建成世界首个、国内唯一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2017年,合肥科学岛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人造太阳”EAST装置实现电子温度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稳态强磁场装置产生42.9T稳态磁场,正向45T世界纪录冲刺;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实现恒流运行,性能达到国际三代光源先进水平……目前,安徽已经拥有三个大科学装置,是我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大科学装置的建成,推进我省关键领域自主创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迈进。

  “随着国家大科学装置十四五规划的启动,以及中长期规划的实施,我们的大科学装置数量也在逐步增多。”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曹发义说,未来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构建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集群,集聚一批顶级创新资源,支撑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依托创新驱动的强大动力,下一步我省将全面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新建聚变堆主机、大气环境立体探测、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努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资源汇聚 驶入产业创新“快车道”


中国声谷体验中心

  八百里巢湖之滨,坐落着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在安徽创新馆内,陈列着我省集成电路产业的特色芯片。

  小小芯片,潜力无限。随着长鑫、宏晶、龙讯等一批企业的崛起,短短几年,我省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设计研发、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材料测试、材料装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快速实现了芯片产业“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嬗变。到2021年,我省半导体产业规模计划达到1000亿元,半导体产业链相关企业达到300家。

  1999年,“学霸”刘庆峰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带着总共18人的创业团队,成立了科大讯飞。历经20年间的默默耕耘,科大讯飞已成长为中文智能语音技术的世界领跑者,在历次国内、国际语音合成评测中,各项关键指标均名列第一,目前已支持国内外近30种语音合成。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智能语音技术填补了中国在智能语音领域的研究空白,扭转了中文语音产业由国际巨头控制的局面。

  依托原创科技形成产业联动。作为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以科大讯飞为龙头,“中国声谷”目前已聚集了科大国创、华米科技等500余家核心企业,2018年实现产值650亿元,占据了全国70%以上的语音市场份额,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智能语音产业集群,加速产生聚合效应。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先一路”。去年,世界最薄0.12毫米电子触控玻璃成功下线,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1万台,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12万辆、占全国13%,CA20型飞机样机首飞成功,维信诺第六代柔性显示器生产线开工建设,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6.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近三成。我省贴近产业抓创新,围绕资源作部署,着力打造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安徽驶入创新发展快车道。

  深化产学研 按下协同创新“快进键”


高新区的云飞路被称之为“量子大道”


安徽创新馆是集知识产权评价、交易、金融服务、产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大市场 许梦宇摄

  在距离地球50万米的太空中,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展翅翱翔,与世界首个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牵手,开启洲际量子通信新时代;本源量子推出首款国产量子控制系统——本源量子测控一体机;国仪量子发布国内首台“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国盾量子成功登上科创板第二批受理名单……

  量子纠缠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探究奥秘。我国量子信息技术起步相对较晚,近年来,在中国科大潘建伟、郭光灿、杜江峰等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量子信息技术已成功实现“弯道超车”。

  6月30日,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1号科研楼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是我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中科大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推动量子信息前沿核心关键技术的解决,打造国际一流的量子技术研发与转化基地。

  目前,我省组建100亿元的安徽量子基金,基金投向立足于量子科学领域,主要投资但不限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等量子科学领域有关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以及其他前沿技术企业,助力把量子信息产业打造成为全球领跑产业。

  从首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到正在创建的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着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同时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依托重大创新平台这一“金字招牌”,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我省已建设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合工大智能院等首批20家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全省超过80%的工业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关系。

  2018年,我省新认定省级孵化器23家、备案众创空间47家,建成运行省科技成果在线登记系统和网上技术市场平台,制订出台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科技融资担保机构建设方案。通过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创新之光照亮美好未来。

  历史的航程波澜壮阔,时代的大潮奔腾不息。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岁月长河承载着无数改革创新的激情与梦想,也凝聚着无数江淮儿女的智慧与汗水。

  今天的安徽,正满怀信心,大步向前,迈向科技事业跨越发展的新时代。(记者 徐慧媛)


【专栏】70年安徽礼赞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news/yaowen/2019-08-22/438154.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