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援建的同德县自来水净化厂工程建设(及管网)项目,总投资达2208万元。
相关报道:江苏援青医生张洁:带出一支“永远不走的高原医疗队”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这句古诗,正是江苏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南州)缔结千里情缘的生动写照。从长江之滨到三江之源,虽远隔千山万水,江苏与青海两地人民却因对口支援而手相牵、心相连。
行之所往,情之所依。自2016年7月以来,江苏省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像格桑花一样绽放在青藏高原上,为建设新时代海南州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三年来,在这片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无论是雄浑挺拔的巍巍群山,还是风光旖旎的辽阔草原,都记载着一段段悠远绵长的动人故事,诉说着一个沿海省份与一个藏族自治州的不解情缘。“江苏省先后有35名援青干部人才(其中轮换10人次)奔赴海南州。随之而来的,还有江苏对口支援海南州的9.17亿元财政资金,以及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开展的113个援建项目。”江苏省第三批援青指挥部总指挥王显东表示。
精准发力民生项目 提升海南州人民获得感
“找水局长”邓勇的精彩故事,在海南州贵南县可谓家喻户晓。
邓勇是扬州市水利局高级工程师,江苏省水利系统111青年科技人才。2016年7月底,他来到贵南县,担任贵南县水利局副局长。三江源头的贵南县,虽然水源丰美,但是藏民居住极其分散,零零散散地居住在草滩或山谷上,人畜饮水成了大问题,藏民渴望稳定可靠的水源。
来到贵南,找水成了邓勇的首件大事。短短两个月时间,他跑遍了全县的水利工程。每天早上8点,他带领所属科室人员深入大山深处,在盘山路上颠簸前行。一到目的地,他们就赶紧顺着山缝的裂隙寻找水源,为一户人家找上七八天也是常事。他在沙沟乡郭仁多村翻山越岭走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在砂砾中找到汩汩的清水。在山上建起了蓄水池,通过管道引到各家各户的地窖中。
同德县自来水净化厂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208万元。这座全自动运行、少人值守的自来水净化厂,已运行10个月,累计处理120万吨水。自来水净化厂的水源取自地下水。工厂启用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同德县新老城区3.3万人(含流动人口)、尕巴松多镇秀麻村1026人,以及大小牲畜1万余头的生产生活用水和社会各项设施的用水要求,给广大城乡居民群众提供了安全、可靠、纯净的饮用水。“有了自来水净化厂以后,水质更加稳定,当地百姓的用水安全得到了保障。”同德县农牧和水利局局长仁青说。
除了保证缺水群众有水喝,医疗、住房……江苏也在当地积极推进各项民生工程。
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兴海县卫生事业发展较为落后。“兴海当地临床诊疗能力不强,百姓经常要舍近求远去外地看病。”援青卫生干部孙志明告诉记者,这一情况随着江苏对口援建而显著改观——江苏援建的兴海县藏医院住院医技综合楼、传统治未病综合楼等相继落成。目前,兴海县藏医院已从小诊所蜕变为青海省县级最佳藏医院,就医环境进一步提高,年住院量比以前提高了10多倍。
七月的赛宗山,阳光明媚而又温暖,洒落在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的一座藏家小院内。今年41岁的户主杨宗泰是兴海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10月份,他们一家五口人搬进了这个离县城不到两公里的地方。曾经冬天透风夏天漏雨的土坯房,转眼间变成了80平方米的新房子。如今的安多民俗文化村,一排排蓝顶、白墙、带院子的平房排列得整齐划一;村中间是个绿茵茵的大操场,孩子们在操场上嬉戏玩耍,老人们在散步、锻炼身体。
眼下,一个个项目、一串串数据无不凝聚着江苏和海南州两地的深情厚谊,记载着一段段绵长的动人故事。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