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说70年,看齐鲁巨变
全省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43.8亿元提升到2018年的7.6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344.4倍;现在山东省1天创造的财富量,相当于1952年全年的4.8倍……70年栉风沐雨,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齐鲁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三大攻坚战、军民融合、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八大发展战略,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9月16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山东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介绍山东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行业各领域发展成就。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服务业占比或将超50%
产业体系健全完备是山东经济的一大特点,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东三次产业结构经历了“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调整变迁。
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74亿斤提升到2018年的1063.9亿斤,连续5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稳居全国第三位。蔬菜产量占全国的12%,水果占全国的11%,水产品占全国的13%,均居全国第一位;农产品出口达到1150.3亿元,占全国的22%,连续20年领跑全国。
“全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总数分别达到20.3万家和6.4万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3%。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加快。”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关兆泉介绍。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工业总产值只有9.2亿元,原煤170万吨,原油0.11万吨,钢材产量634吨。如今,山东已经由昔日极端落后的农业省份成长为工业大省,成为全国重要的化工、建材、医药、装备制造生产基地,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6.8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2.89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了2620倍。
据了解,目前山东省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全部41个工业大类和197个工业中类。其中,轻工、化工、机械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两万亿元,冶金、纺织、电子信息行业均超过万亿元。
2018年,全省原油产量2231万吨,钢材产量9600万吨,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万倍和16万倍。
“2018年,全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79万亿元,居全国第三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5:44:49.5,预计今年服务业占比将首次突破50%。”关兆泉介绍,改革开放初期,山东省约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1995年以前转移劳动力主要流向工业,1996年-2010年流向工业、服务业的数量大体相当,2010年以后主要流向服务业。目前,山东省三次产业就业比例达到29.1:35.4:35.5,其中新增就业中70%来自服务业。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科研经费超欧盟15国平均水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动能转换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带动。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山东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省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张中英介绍,除了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长,创新主体数量和投入也显著增加。
据介绍,2000年-2018年,全省研究与试验经费从52亿元增长到1643.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5%,超过2017年欧盟15国平均水平。2018年,通过省级创新券给予使用共享科研设施与仪器费用补助过亿元,推动全省900余家企业、科研机构的4000多台(套)科研设施与仪器实现共享,在全国率先实现与国家重大科研设施和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网络平台的对接,共享单位和仪器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山东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断加快构建,创新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全省有研发(R&D)活动的单位数接近1万家,高技术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达到1001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4年的3410家增长到2018年的8916家,提升了2.6倍,居全国第6位。
同时,山东省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6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68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89家,累计培育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713家,企业技术中心1973家;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全省研发人员由2000年的9.1万人增长到50万人,提高了近6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由2000年的6.3万人增长到38.6万人,提高6.1倍。
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去年外电入鲁698.9亿千瓦时,相当于减煤3000万吨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和标志。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全省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关兆泉介绍,近年来,山东省以加密、提速、扩通道为重点,着力构建“四横五纵”综合运输大通道,山东交通发展进入了历史上在建项目最多、在建里程最长、投资力度最大的一个时期。
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222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运里程1747公里,居全国第5位;公路通车里程27.6万公里,居全国第2位,其中高速公路达到6057.4公里;山东是全国唯一拥有3个年吞吐量过4亿吨大港的省份,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6.1亿吨,居全国第2位;拥有运输机场9个、通用机场6个,开通航线676条。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山东省港口集团先后挂牌成立,全省机场、港口整合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今年7月22日,涉及濮阳至济南、菏泽至兰考两条线路的新建高铁获批,山东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市市通高铁的目标。”关兆泉表示。
加强输配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协调推进“外电入鲁”。截至目前,山东省已建成锡盟至济南、榆横至潍坊、扎鲁特至青州、上海庙至临沂“两交两直”特高压送电通道,以及辛安至聊城、黄骅至滨州、宁东至青岛三条超高压送电通道,2018年接受电量69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12%,相当于减少省内煤炭消耗约3000万吨。
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南水北调山东段干线工程2013年底正式通水,胶东调水主体工程实现贯通,辐射全省的“T”型水网骨干框架逐步形成;在全国率先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工程,新增供水能力近20亿立方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完成规划任务目标。(杜文景)